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抗凝中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常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而研究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常规组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比研究组低(P<0.05);常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比研究组高(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该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9月-2011年12月间的731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31例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7例、103例次,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1.90%、14.09%。不同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率:先天性心脏病为9.74%,风湿性心脏病为10.69%,其他心血管疾病为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2.82%;其次为血液系统14.56%,泌尿系统7.77%,胸膜腔和胃肠道各1.94%,手术部位0.97%。病原学送检率为35.57%(260/731),检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79.46%),革兰阳性菌18株(16.07%),真菌5株(4.46%);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为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株。结论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高,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强,应加强监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心血管手术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本组80例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4例。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20例,单支病变4例,二支病变24例,三支病变3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56%,平均49.5%。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骨正中切口,备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下行CABG。术中使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1~4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均顺利恢复,出院时心绞痛完全缓解,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安全性好,减少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CABG早期效果较好,再血管化充分,能解除心绞痛[1],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88例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老年患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监测护理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技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缓慢持续清除溶质及水分、清除炎症介质、调节免疫等多项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救治。CRRT的体外循环由血管通路、循环管路及滤器构成,其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整个体外循环的功能衰竭,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体外循环 影响因素 寿命 血液净化技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研究其护理效果,为医学提供临床借鉴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45例,对其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施行该手术前、后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了解病人病情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宣教,让病人熟悉手术过程及步骤,术中配合技术娴熟,做好感染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体会Nursing experience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护理。方法分析14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本组14例中表现谵妄7例,抑郁5例,认知障碍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进行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整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术后 精神障碍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OP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使用胸骨牵引撑开器和心脏固定器,全部是用作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均康复顺利出院。手术时间151-296min,平均(183±31)min,回病房ICU呼吸机辅助时间5-16h,平均(7±5)h,术毕24小时引流液(290±130)ml,ICU治疗(3.2±1.9)d,住院时间9-25d,平均(11.5±3)d。术后随访1月-3年,86例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5例患者术毕心绞痛好转,1例患者因不遵医嘱长期服用抗凝、调脂、降压等药物,1年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安全、微创、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具有优势,近期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男性患者,因血液透析后导丝误入血管5年,造成双侧胸腔积液,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血栓,乳糜胸。配合医生完成体外循环下取出误入血管的导丝。方法患者以胸闷气短10天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查体发现颈静脉怒张,胸壁静脉显露,呼吸急促,语颤双侧减弱,胸壁静脉显露,呼吸急促,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心律82次/分。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CT见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高密度影像,影像学显示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内高密度影像,静脉近心端几乎闭塞介入科透视下动态显示金属导丝样高密度影,可见尖端猪尾样卷曲。初步诊断为“血管内异物、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致双侧乳糜胸”。即刻进行全院会诊,在心脏外科,麻醉科,介入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分析,讨论,备齐所有手术所需物品。在体外循环下,清除患者大量乳糜样胸腔积液,想尽各种办法,成功取出导丝,然后采用人工血管连接右房-左右无名静脉,结扎胸导管,结果经大量努力后成功取出导丝,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结论特殊稀少病例需要更加谨慎专注的对待。

  • 标签: 体外循环 误入血管 导丝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原体外循环(CPB)围手术期患儿血钾变化,为围手术期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CPB心内直视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转机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4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钾浓度。结果转机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血钾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余各时点血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PB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血钾,应加强围手术期患儿血钾的监护。

  • 标签: 高原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 小儿 血钾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2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术后监测与护理经验,以确保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收集我院1250例OPCAB术后ICU患者监测与护理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1237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3例,占1.04%。死亡原因主要为术后早期急性心梗,严重低心排综合征、顽固室性心律失常、脑部并发症,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等。结论对OPCAB患者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术后监护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监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哮喘发作后的抢救和护理,减少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哮喘病人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做好预防,分析术中发生哮喘的原因及对症的抢救和护理。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痊愈出院。讨论总结术中哮喘病人的抢救及护理、预防,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中 哮喘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之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还有护理对策。方法对19例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9例中表现出谵妄10例,抑郁的6例,认知的障为3例。经过治疗以及护理,1例没有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有阳性的家族史的患者好转已经出院,17例治愈已经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会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对精神障碍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及综合护理有非常主要的意义。

  • 标签: 术后 护理 精神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室收治的心血管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急诊体外循环抢救,观察50例患者的成活率与预后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抢救成活者47例,成活率为94%,死亡3例,死亡率为6%,术后随访1年内患者均生存良好。结论心血管危重患者临床急诊抢救期间及早建立急诊体外循环,并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提高患者的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抢救 体外循环 心血管危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大鼠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实验模型并评估其诱导心肌胰岛素抵抗(IR)的效果。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不阻断主动脉(n=6),模型组主动脉阻断30 min再灌注15 min(n=6);经尾动脉置入灌注管、右侧颈外静脉插入右心房引流管、开胸阻断升主动脉,建立体外循环(CPB),于开放主动脉后15 min采集血液及心肌组织标本,检测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水平并进一步计算葡萄糖摄取率、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5 min,模型组[静脉葡萄糖浓度(Glu-V)(20.23±0.30) mmol/L;胰岛素浓度(15.89±1.72) mIU/L;IRI(14.29±1.59)]高于对照组[Glu-V(8.31±0.67) mmol/L;胰岛素浓度(6.54±1.77) mIU/L;IRI(2.42±0.73),t=38.945、9.286、16.593,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葡萄糖摄取率为(7.68±2.29)%低于对照组[(45.46±3.67)%,t=21.4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为(34.8±6.6) mmHg低于对照组LVSP[(60.4±6.9) mmHg,t=-6.5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Western blot所测心肌细胞膜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0±0.08)低于对照组(1.04±0.21,t=7.9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操作简便、经济适用、个体差异小且更能模拟临床的CPB缺血再灌注心肌IR大鼠模型。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外科体外循环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operation,ECO)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性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ECO手术的198例心外科患者的围术期治疗过程记录、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以转流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及输血量作为风险因素自变量,以其相对应的肺部并发感染率作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的回归分析,探讨诱发ECO术后并发肺感染的危险因子。结果以P>0.05作为剔除水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转流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及输血量均为与心外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行ECO的心外科患者的体外转流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和输血量是行ECO的心外科患者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中值得注意。

  • 标签: ECO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G、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N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与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 标签: 体外循环 免疫功能 心内直视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