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工心肺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机体损害,轻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对5家医院体外循环发生意外情况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引起体外循环灌注师对体外循环操作和意外情况处理的重视,以减轻对患者的损害程度。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计17671例,其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58年6月~2000年3月共计11593例,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36例;唐都医院1985年1月~1997年7月共计1275例,发生意外12例;宁夏医学院胸心外科1980年8月~1991年11月502例,发生意外12例;新疆医学院一附院1981年~1993年1300例,发生意外21例;广东医学院心胸外科1984年~1993年共361例,发生意外10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981年~1993年共2640例,发生意外27例。以上资料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由作者统计外,宁夏医院资料取自《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第8卷第2期102页,其余资料均取自1994年中国第二届体外循环论文集。1767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118例,意外情况发生率0.67%;118例意外的病人中,病残8例,病残率6.77%,死亡6例,死亡率5.08%。见表1。

  • 标签: 体外循环 意外情况 患者 发生率 处理不当 人工心肺机
  • 简介:抑肽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激肽释放酶,抑制血小板的激活、粘附和聚集功能,显着减少术中与术后出血,但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笔者在520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抑肽酶,曾遇到7例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抑肽酶 过敏反应 体外循环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非特异性 术中应用
  • 简介:在常温体外循环、氧合血心停搏液持续心肌灌注下行心脏手术,较易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心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必须及时处理。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曾遇到6例高钾血症,现就其原因及处理浅析如下。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钾血症 护理
  • 简介:体外循环下低温过程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四个脑电参数:脑电双频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中频率(MF)、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的表现为AEPIndex、MF、SEF的数值集中分布;而BIS的数值则为广泛分布,其某些数值和麻醉诱导前的数值相同重叠.AEPIndex的变化和鼻咽温的变化呈线性相关,为体外循环低温过程中监测麻醉深度的最稳定和可靠的指标.

  • 标签: 体外循环 低温 脑电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手期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取体位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出现的并发症,并总结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186例患者中共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急性肾损伤、2例鱼精蛋白过敏、5例消化道出血、3例脑部并发症、3例胃肠道紊乱,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均好转,未见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临床上应充分重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针对其并发症采取对应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体位循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万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术中护理和体会。方法自1988年至今,本人共参加体外循环手术万余例的术中护理,其中瓣膜置换2000例;大血管手术500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500例;心脏肿瘤手术100例;器官移植手术7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500例;6000余例先心病手术。年龄最小2月,最大78岁。结论体外循环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室的护理是密切相关的。总结万例体外循环手术室的护理,为今后的手术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术中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的护理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自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患者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循环护理等。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舒适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结论ICU内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对于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对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 标签: 冠脉搭桥 护理 非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我科对2006年1月-2010年1月55例体外循环术后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有12例出现并发症,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护理,除一例再次开胸止血外,其余均在24小时内症状改善,顺利转出ICU。结论通过细心地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体外循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的选择方法及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的影响。方法205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8例;年龄3~46岁,平均年龄16.2岁;体质量13~84kg,平均体质量38.2kg。对其采用胸腔镜建立体外循环,分析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型号与患者体质量关系及插管型号对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灌注流量及动脉灌注管阻力的影响。结果114患者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91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205例患者中有15例在高于2.2L/min流量灌注过程中动脉灌注管阻力高于40kPa(300mmHg),其他患者灌注流量与动脉灌注管阻力均能达到临床要求。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选择合适的股动静脉插管可以保证体外循环灌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胸腔镜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动静脉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特征,总结心理护理经验。方法2016年1月~2017年9月,医院执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44例,落实围术期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有所好转,术前出现2例睡眠障碍、4例哭泣者,术后出现1例心理应激引起的心动过速。全程未见严重的心理应激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特别是术前有明显的焦虑、恐惧情绪。

  • 标签: 围术期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本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411例,其中合并瓣膜疾病26例,高血压80例,糖尿病121例,慢阻肺75例,心律失常21例,脑血管意外14例。411例全部采胸骨正中切口,使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为桥血管,连续缝合桥血管共1623支,平均(3.9±0.8)支。结果400例患者于术后8~20小时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早期死亡(术后30天)13例,早期心梗1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脑血栓形成2例,2次开胸止血3例,房颤3例,消化道出血1例,刀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398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效果满意。但其影响因素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影响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低心排血量 并发症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在CRRT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体外循环凝血情况,一旦发生体外凝血则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并增加了工作量。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护理患者。方法:本文选取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心脏复苏及药物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提高心脏复苏水平。方法120例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后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应用药物辅助心脏复苏(恢复心脏跳动、调整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结果心脏自动复跳52例(43.3%),电击除颤复跳68例(56.7%),复跳困难(除颤3次以上)3例(2.5%)。全组病例心脏复苏后0.5~2.0h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送ICU继续观察治疗。共死亡3例(2.5%),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合理分析心脏复苏情况及有效应用心脏复苏药物有助于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循环并联法应急处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行MHD体外循环抗凝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体外循环并联法应急处理,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凝血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P

  • 标签: 体外循环并联法 应急处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胸心外科60例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后1~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心理韧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对照组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比大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更明显(P<0.05),而观察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SAS、SDS及CD-RIS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尤其是低文化程度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简介:摘 要:目的: 讨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效果。 方法: 以我院在 2014 年 1 月 -2016 年 9 月收治的需要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温度管理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 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的手术总用时、术中输液总量、消毒前体温、 CPB 最低体温方面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观察组对患儿在 CDI500 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的状态下进行温度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患儿的简化保温护理,通过与氧供耗平衡理论实现对患儿的温度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体温波动引发的不良发应。

  • 标签: 小儿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氧供耗平衡 温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总结了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从我院随机选择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体外循环管理研究。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时,为所有患儿维持有效的灌注剂量与流量,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指症,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氧合器液平面情况给予患儿相应的超滤操作。结果本研究85例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为(61.23±2.8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62±1.97)min;自动复跳率为100%;患儿的术后死亡率为1.17%(1/85)。结论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对患儿实施适宜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案,并合理进行超滤操作,不仅能有效降低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死亡率,也能明显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痊愈。

  • 标签: 小儿 心脏直视术 体外循环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