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总结了20例体外循环术后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监护体会,指出复杂先心病和瓣膜置换术后重症病人是重点观察的对象。术后有效的胃肠减压,肠鸣音恢复后早期进流质食物是预防溃疡出血的主要措施。密切观察胃液及粪便的颜色和性质,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对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采用输血及血浆,应用止血药和制酸药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体外循环 消化道出血 监护
  • 简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是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在跳动的心脏上创造一个相对静止、相对无血的环境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但此类病人病情重,心功能储备差,需要尽快完成搭桥步骤,这给手术的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从2007年7月-2009年7月实施OPCABG手术21例。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配合 手术器械 OPCABG 心功能储备 2009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护理操作配合及体会。方法选择2008—2012年,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32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充分利用局部心肌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使吻合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3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8—15d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室护士了解病情,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配合 体会
  • 简介:摘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30例在低温下进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别采取其术前1天、麻醉诱导后、循环中及术后2小时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含量。同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术前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62,P<005),循环中ET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十分显著(t=5.74,P<0.01)。术后2小时与循环中比较ET水平明显升高,并具显著性差异(t=392,P<0.01)。血球压积(HCT)术前平均为42.08%,术中下降为21.36%。结果提示低温CPB期间可造成患者血浆ET含量的明显变化,其水平变化有助于维持CPB期间和CPB后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 标签: 低温体外循环 血浆内皮素 放射免疫分析
  • 简介:<正>患者,男性,62岁。因外伤引起左股骨干骨折于2009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心率:95次/分,血压100/65mmHg(1mmHg=0.133kPa)。于10月14日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术后第五天患者出现左下肢肿胀、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率由85次/分升至132次/分,血压由130/90mmHg降至72/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肢导低电压。血氧饱和度

  • 标签: 体外循环 肺栓塞 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血氧饱和度 股骨干骨折 钢板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组应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护理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中实施整体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整体护理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衰竭的12例患者治疗管理内容,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管理、药物应用、容量管理、体疗及心理疏导等。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1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衰竭患者死亡1例,其余1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衰竭时通过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机械通气管理、药物应用、容量管理、体疗及心理疏导等治疗与护理能够缓解患者呼吸状况,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呼吸衰竭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选择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105例手术的手术配合。结果105例病人手术顺利,2例由于病人病情严重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两例术中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无一例死亡。结论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熟练配合手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护理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条件下心脏手术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同时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2例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鱼精蛋白过敏3例,急性肾损伤2例,消化道出血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脑部并发症1例,急性呼吸衰竭1例,胃肠道紊乱1例,经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无因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结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出现的不同并发症保持足够的重视,并针对出现的并发症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并发症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12月收治的60例先心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0例先心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预防胃肠道功能紊乱。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提高胃肠道舒适度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先心病 体外循环 恶心呕吐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深低温体外循环术温度管理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体外循环行深低温循环技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手术中最低鼻咽温度以及最低肛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自动复苏率更好,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术中温度管理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复苏,降低患者并发症,使深低温技术更加有效。

  • 标签: 体外循环 温度管理 护理 深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与措施的重要性。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受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517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全面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与措施,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体体外循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恢复情况良好。3例患者因手术需要接受二次转流,且体外循环顺利,患者均安全停机。体外循环手术时发生7起意外事故,3例为转机中电源脱落,事故几率为1.35%。经过紧急处理后,7例意外事件均未出现不良后果。结论体外循环实施者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安全防范意识和做好体外循环术前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学习,可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避免和杜绝体外循环事故引起的不良后果。

  • 标签: 体外循环 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防范措施
  • 简介:目的研究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早期使用暖风毯复温的情况.方法将51例心脏直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均使用暖风毯,平均年龄(51.74±4.89)岁;对照组22例,均未使用暖风毯,平均年龄(50.36±5.03)岁.51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72~163min,心功能Ⅱ~Ⅲ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扩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住院费用等.结果实验组术后使用扩血管活性药物及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后早期暖风毯的使用能明显减少扩血管药物的应用,缩短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同时并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优点.

  • 标签: 暖风毯 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手术 手术后 心脏病 体温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我院接治的采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在术后恢复各项指标中,ICU治疗时间、心电监测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进食时间和坐起时间在两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分析和随访过程中,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优于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 标签: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疗效及预后
  • 作者: 刘锋 江瑜 郝星 杜中涛 李欣 刘斌 章晓华 王伟 金振晓 龙村 刘燕 朱德明 李佳春 黑飞龙 侯晓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危重症中心 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辅助科,北京 10002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上海 20003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广州 51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上海 200127,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西安 71003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北京 100037,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武汉 43002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体外循环(CPB)现状并分析原因,指导相关规范的制订与实施。方法本调查系全国性体外循环问卷调查,共48个问题,涉及4个部分:资格与教育、制度与规范、设备与耗材、技术。结果调查回收有效回答540份(76%,540/714)。按年体外循环数量分为4组:A组(≤50例/年)、B组(50~100例/年)、C组(100~500例/年)和D组(≥500例/年)。D组的问卷反馈率100%。调查显示,所有中心均有取得ChSECC认证《中国体外循环资格证书》的灌注师。D组超过80%的中心定期进行灌注师评估及继续教育,该比例在A组、B组中均小于60%。年CPB例数低的中心,其制订、执行相关制度和规范的比例越低。多数中心安全性设备应用不理想,且与年CPB量无关。年CPB例数高的中心应用超滤及血液保护技术等的比例高于例数低者。结论我国灌注师素质及资格认证度较高,总体安全性设备应用率不够理想。年CPB例数越低的中心,人员定期评估和培训的比例越低,未具备规范或不按照规范工作的比例越高。年CPB例数越高的中心,体外循环管理相关技术使用率越高。

  • 标签: 体外循环 灌注师 实践调查
  • 简介:目的有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可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但其对体外循环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拟探讨盐酸氨溴索对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40例,年龄3~8岁,心功能I或I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盐酸氨溴索组,每组20例。盐酸氨溴索组切皮后缓慢静脉注射4.5mg/kg盐酸氨溴索(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后2h、12h、24h及48h取静脉血及新鲜尿液,检测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血清β2-MG、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h血清Cr、尿β2-MG,术后2h及12h血清β2-MG,术后2h,12h,24h,48h尿RBP,及术后2h,12h,24h尿NAG水平升高(P〈0.05)。氨溴索组术后2h时血清Cr,术后2h及12h血清β2-MG、尿β2-MG,术后2h,12h,24h,48h尿RBP,以及术后12h和24h尿NAG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可减轻体外循环所致患儿的肾损伤,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盐酸氨溴索 体外循环 肾功能试验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