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脑灌注成像在多系统萎缩(MSA)C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7月到2021年7月作为入院时间,将40例我院收治的MSA-C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同时期4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磁共振3D-ASL检查,对研究对象的双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半球的全脑灌注血流量(CBF)值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的双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半球的CBF值均明显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脑灌注成像 多系统萎缩C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联合CT脑灌注成像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21.1-2021.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颅脑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病灶区域指标评分低于病灶周围、健侧对照(CBF、CBV)评分高于病灶区域,平均时间病灶高于健侧,P<0.05。行颅脑CTA检查得出以上患者共出现43个狭窄部位,轻度、中度占比分别为37.20%(16例)、67.50%(27例);50例患者中符合CTP灌注异常及狭窄动脉供血的有46例,存在偏差的有4例,在整体符合率上为92%,拥有一致性。结论:CTP联合CTA应用在老年急性脑梗死联合脑血管狭窄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早期确诊,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CT血管造影 CT脑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期诊断时,实施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在2021年6月到2022年9月期间开展研究实验,选取57例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被确诊患有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7例、11例、14例、15例,为患者实施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诊断,统计患者的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结果:在发病时间<24h、24-72h、72-240h以及>240h的患者中,MTRasym分别为(-0.9±0.6)、(-0.2±0.6)、(0.2±0.5)、(0.9±0.7)。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不同,MTRasym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意义重大,临床医师可以在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脑梗死 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诊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时,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方法:将4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21.1-2022.11期间我院收录患者,样本入组后先后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确定结果为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检出率(95.00%)远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时,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检出率具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在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中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多层螺旋CT 核磁共振成像 检出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8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2020.06-2021.05)为研究对象,均行运动平板试验(TE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计算TET、CCTA的诊断效能。结果:8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经CAG证实冠心病49例。CCTA的诊断敏感性(89.80%)、特异性(93.94%)、准确性(91.46%)均高于TET(51.02%、72.73%、5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运动平板试验相比,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运动平板试验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不同体重制定个性化造影剂方案对CT冠脉成像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注射方案,研究组患者则基于不同体重制定个性化造影剂方案,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冠脉CT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两组冠脉强化程度、CT冠脉成像质量、对比剂剂量及流速、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冠脉强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TA冠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比剂用量、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不同体重制定个性化造影剂方案既可减少冠脉成像对比剂用量和流速, 又能提高冠脉强化程度及强化效果。

  • 标签: 不同体重制定个性化造影剂方案 CT冠脉成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对比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造影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判断的价值。方法 通过我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确诊乳腺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分析腋窝淋巴结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所见,通过对可疑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查方式对判断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价值。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中恶性转移性病变以3~4分多见,准确率为86.96%(20/23);超声造影检查中恶性转移性病变以周围型或混合型强化多见,准确率为82.61%(19/23)。结论 综合因素考虑在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判断方面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价值优于超声造影检查;此研究有助于解决是否对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清扫范围多大的问题,对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有价值得依据。

  • 标签: 腋窝淋巴结 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性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之中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对比2种诊断方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及出血灶的实际情况。结果:SW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检出率相较于MRI单独检测更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灶内血管异常变化情况。结论:SWI应用于该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之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检出率较高,能够及早发现脑梗死之中的出血灶,更好地保障后续治疗的开展,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磁敏感加权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诊断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增强技术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动态增强技术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手术病理以及穿刺活检组织结果确诊,在60例乳腺病变患者中出现40例良性病变、20例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技术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1.66%(55/60);敏感性为90%(18/20);特异性为90%(36/40);阳性预测值为81.81%(18/22);阴性预测值为94.73%(36/38)。结论 在进行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采用动态增强技术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能够为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增强技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乳腺良恶性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D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颈动脉斑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基础。方法:筛选符合本研究对实验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86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86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均发生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36例患者病例均未发生急性卒中事件。对所筛选出的86例影像资料中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分布位置,血管狭窄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为脂质斑块、斑块表面溃疡或不规则、血管重度狭窄程度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T颈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斑块的形态以及斑块位置,识别高危颈动脉斑块特征。

  • 标签: 颈动脉斑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 CT与 MRI胰胆道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4~2022年4月份在某人民医院就诊的110名疑似肝外胆管结石病人。所有患者分别采用腹部 CT和MRI胰胆道成像,对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直径小于8 mm的结石的检出率、花费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检查得出MRI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诊断价值、直径小于8毫米结石的检出率方面要高于CT检查,但其在检查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且用时超过CT检查的用时。结论:与腹部 CT相比,MR胰胆道成像的时间和特异性均未见差别,但其敏感性和准确率均高于腹部 CT,在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中,MR胰胆管成像的优势更加明显。

  • 标签: 肝脏外胆道结石 腹部 CT 核磁共振和胰胆道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患者开展诊断时采用腹部CT、腹部B超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12-2021.12期间在我院进行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180例患者,按照检查方式随机分为等份三组,行腹部CT患者60例作为CT组、行腹部B超患者60例为B超组、接受核磁胰胆管成像患者60例为MRI组。对比三组患者的肝外胆结石检出情况、对直径<8mm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情况等。结果:干预后,MRI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和B超组(P<0.05),且CT组高于B超组(P<0.05)。MRI组患者对直径<8mm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高于CT组和B超组(P<0.05),但CT组与B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腹部CT与B超检查方式,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效果更好,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诊断方法。

  • 标签: 腹部CT 腹部B超 核磁胰胆管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病例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磁共振成像(MRI)分度与临床分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早产儿经临床诊断为HIE的临床分度,并分别与其MRI的诊断分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I诊断分度结果与临床分度结果基本一致,两者间有显著相关性(r=0.851,P < 0.01)。结论 MRI检查的分度结果较为可靠,在早产新生儿HIE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早产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MRI诊断
  • 简介:【摘要】:探析一次性胰胆成像导管联合ERCP植入胆囊管支架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28名胆囊结石患者,分为参照组(15名)和治疗组(13名)。参照组行ERCP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治疗,治疗组行一次性胰胆成像导管联合ERCP植入胆囊管支架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参照组中7名治愈(46.7%),5名有效(33.3%),3名无效(20.0%);治疗组中7名治愈(53.8%),4名有效(30.8%),2名无效(15.4%)。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4.6%(11/13)与参照组80.0%(12/15)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较参照组相比较术后恢复快,出院时间段,手术费用较低,且对胆囊的保留度较完整。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一次性胰胆成像导管 ERCP 胆囊管支架 胆囊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应用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时的效果。方法:将50例患有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疾病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接受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和病理检测。比对鉴别诊断结果,根据所患疾病分组后,比对不同b值下的ADC 值(表观弥散系数)。结果:50例患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前列腺癌29例、前列腺增生21例;分组后,随着b值的提升,无论是前列腺癌还是前列腺增生,对应的ADC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相同b值情况下,前列腺癌的ADC水平均低于前列腺增生的ADC水平,P<0.05。结论:多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检测方法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时,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金标准大致相当,准确性较强。

  • 标签: 多弥散敏感系数 弥散加权成像 核磁共振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采取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医院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采用数字随机方式分组,每小组25例,分析组采取MRI诊断,参考组应用CT诊断,对比两组脑深部损伤、脑内损伤、轴外损伤检出率、诊断灵敏度及漏诊率。结果:分析组脑深部损伤、脑内损伤、轴外损伤检出率相比参考组更高,有对比意义(P<0.05),分析组诊断灵敏度及漏诊率均优于参考组,存在比较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疾病诊断过程中采取MRI诊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作为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CT MRI 敏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应用于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CCTA心律不齐患者58例(甲组)和同期正常心窦性心律患者58例(乙组),予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比对两组成像质量。结果:两组SNR、SD及冠脉各段CNR、CT值相比(P>0.05);而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 心律不齐 冠状动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图联合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在隐匿性冠心病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9年下半年收治的51例疑似隐匿性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和64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CAG作为隐匿性冠心病的黄金诊断标准,比较单一检查方式与联合检查的精准性。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联合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在隐匿性冠心病诊断中准确性为97.82%,而24h动态心电图、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为89.13%、9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联合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在隐匿性冠心病诊断上效果显著,精准度明显提升,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24h动态心电图 64MDCT冠状动脉造影 隐匿性冠心病 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