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超声因实时动态、全方位、多角度、无辐射等优势成为卵巢肿瘤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综合评分系统为卵巢肿瘤术前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信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诊断 评分系统
  • 简介: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必修课“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电子作业批改是一项繁重任务,目前已有的自动化评分系统系统基本是以API为核心来控制VB应用程序进行评分,存在评分误差大、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对此,结合WindowsAPI函数特性和VB程序自身特点,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效率和精确度更高的VB程序自动评分解决方案,提高了评分精确度,同时也降低了开发难度.

  • 标签: API VB 自动评分
  • 简介:  关键词投资项目财务评价评分系统设计功能1系统开发的背景1.1现状  目前一些软件公司及科研院所设计了多款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软件,开发和设计了投资项目财务综合评分系统,作者设计开发了投资项目财务综合评分系统

  • 标签: 开发设计 投资项目 系统开发
  • 简介:近日,央行副行长朱民表示,经过3年多的努力,个人通用信用评分模型基本开发完成,目前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验证,并有望在年内结束试用,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 标签: 信用评分 评分系统 应用 通用 内推 商业银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因素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成功概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权重进行量化评分,分析双胎妊娠自然分娩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有自然分娩意愿并最终于本院分娩的所有双胎妊娠孕妇114例。纳入标准为第1胎为头位,非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非其他复杂性双胎。根据是否成功自然分娩,包括自然分娩组96例,试产过程中中转剖宫产术组18例。产前因素包括:(1)双胎的绒毛膜性、第2胎的胎位(包括头位和非头位)、双胎的体重及体重差异等胎儿因素。(2)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次、体质指数、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是否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及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母体因素。(3)接产医师的职称、临产方式(自然临产还是引产及引产方式)、分娩过程中是否应用分娩镇痛等其他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绘制列线图,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合并GDM(是否GDM与是否使用胰岛素)、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共5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权重进行量化后,各因素的影响如下:孕妇年龄<35岁为64分;无GDM为100分、合并GDM不使用胰岛素为47分、合并GDM使用胰岛素为0分;妊娠期增重正常为82分;产次≥2次为58分;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为57分。(2)绘制出相应预测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的列线图。(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 1,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564 7,对应的评分为168分。结论孕妇年龄、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GDM情况(是否GDM、是否使用胰岛素)、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到168分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妊娠,双胎 自然分娩 妊娠 体重增长 胎儿体重 产前暴露迟发效应 预测
  • 简介:应用自动评分系统是教育考试评价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如何学习和掌握自动评分系统的技术是其关键。文章围绕自动评分系统中的数据准备、特征抽取、机器学习和结果输出等四个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标签: 自动评分系统 人工智能 教育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这一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本院在2022年7月-2023年6月实施院前急救患者48例,根据患者前后院前急救时间分为对照组(2022.07~2022.12)与实验组(2023.01~2203.06),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予以实验组实施MEWS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院前急救、现场到院救治、急救等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的院内死亡率而言,实验组更低,且实验组院前急救医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可比性(P<0.05)。结论:两组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采取 MEWS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护理效果更佳,且运用 MEWS,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评估,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等时间,并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对患者疾病加以及时评估的同时,为患者疾病预后起到较好保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 院前急救 护理干预模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记录单在病区急诊收治肋骨骨折患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急诊2019年1~3月收治的32例肋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在交接班时使用病区常规交接记录单;将2019年4~6月急诊收治的38例设为观察组,在交接班时则使用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记录单。结果观察组交班模块的完善率、患者及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ICU转入率、交班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SBAR模式病区交班记录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患者交接班的完善率,缩短患者交接所需时间,降低并发症及ICU转入率,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

  • 标签: 肋骨骨折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SBAR模式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接受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干预对院内转运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医院10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转运方式,试验组患者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下的院内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转运时间少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尽可能快速完成转运,保障转运的安全,值得运用。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神经外科 重症 院内转运时间 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分析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改良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injurycl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LICS)系统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腰椎骨折病例资料8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22例,A3.3型31例,B2.3型6例,C1.3型8例。用改良TLICS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切口无感染。随访12~60个月,平均29.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由于下腰椎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改良TLICS系统是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较好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骨移植
  • 作者: 贾文敏吴艳秋李岚岚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10—12月我院急诊就诊患者5009例为观察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对其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分诊,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和就诊流程;以2014年7—9月急诊就诊患者4860例为对照组,采取普通分诊流程与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就诊情况作对比。结果:观察组急诊的抢救成功率、预检准确率、平均急诊就诊时间、急诊绿色通道转运、意外事件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病情具有迅速、准确的优势,能提高急救护理的准确性、预见性,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和预检准确率,缩短患者平均急诊就诊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对规范及完善急救护理流程有积极意义。
  • 简介:【目的】评估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法(nationalearlywarningscore,NEWS)对急诊患者病情评估的适用性、灵敏度及特异度,从而探讨该评分法在急诊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3571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NEWS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就诊7d内的死亡或存活作为金标准,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并且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存活组/死亡组)和转科去向(普通住院组/ICU住院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预后、不同转科去向的患者评分情况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以7d内死亡与存活为金标准,最大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为0.629,最佳界值为4.5分,此时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74.6%;NEWS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标准误为0.009,95%的置信区间0.877-0.911;存活组NEWS评分为(4.56±3.87)分,死亡组为(12.78±5.9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住院组NEWS评分为(5.48±3.56)分,ICU住院组患者为(12.54±6.74)分,ICU住院组患者评分高于普通住院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EWS评分法能够反映不同预后、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病情差异,对临床用于急诊患者的快速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国家早期预警评分法 急诊急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在 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住院的 8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例)和对照组( 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警评分。比较两组 ICU在入院时的并发症以及 ICU住院和住院时间。结果: ICU住院期间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在观察组明显著低于对照( P<0.05);观察组患者 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低( P<0.05)。结论:预警评分在 ICU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重症监护室 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00 例本院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入的急诊抢救室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对比早期不同预警评分患者的病死率和存活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病死率相比较中,评分 0 分和 1-3 分(单变量小于 3 分)病死率均为 0 ,评分 1-3 分(单变量等于 3 分)病死率为 2.18% ,评分 4-5 分病死率为 15.29% ,评分大于等于 6 分病死率为 31.29% ,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 P < 0.05 );存活患者预后情况相比较中,评分 0 分治愈率为 89.85% ,评分 1-3 分(单变量小于 3 分)治愈率为 75.00% ,评分 1-3 分(单变量等于 3 分)治愈率为 55.36% ,评分 4-5 分治愈率为 27.08% ,评分大于等于 6 分治愈率为 13.39% ,评分越高,治愈率越低( P < 0.05 )。 结论 急诊抢救室患者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有助于评估病情,判断预后,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急诊抢救室 早期预警评分 病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pews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97名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 = 47)和观察组(n = 50),采用观察组常规护理模式,采用预警说明指导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观察精度还分析了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用pews的态度。结果:观察组观察儿童健康状况的准确度、早期识别率、病历分数、绝育隔离质量分数、基本护理质量分数、病房护理质量管理分数、医生和护士满意度提高保健提供者,特别是年轻的保健提供者,对人口和健康调查提供的临床护理的方向持积极态度。结论:在医院照顾重病儿童时使用早期预警说明可以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有效减少事故风险,并促进儿童的身体康复。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临床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利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胃癌危险度评分,向中、高危体检人员发送筛查告知书,对愿意行胃镜检查的体检人员进行胃镜检查。分析胃镜检查结果。结果2019年1—4月,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松江临床医学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共5 357例,新型胃癌筛查评分为中危者576例、高危者164例,其中131例(17.70%,131/740)在该院行进一步胃镜检查,包括中危组91例(91/131,69.47%)、高危组40例(40/131,30.53%)。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癌4例,食管癌1例,均为早期癌。中危组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91,2.20%),早期食管癌1例(1/91,1.10%);高危体检人员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40,5.00%)。高危组的肿瘤检出率(5.00%)大于中危组(3.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危险分层,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诊断 筛查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留观患者实施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的转归与预后。方法:择取 76例我院纳入的急诊留观患者,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利用奇偶 法对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分为 38例。参照组干预 措施为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予行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护理,讨论患者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及 转归效果。结果:( 1)急诊留观患者护理前相关指标具有一致性, P> 0.05,实验组护理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乳酸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 0.05。( 2)实验组急诊留观患者转归效果( 76.32%)高于参照组( 60.53%),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急诊留观患者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转归效果。

  • 标签: 急诊留观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实施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干预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设计下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统计并比较2组实习护生各项考核成绩情况、带教老师及患者对其评价情况、实习护生自我评价情况以及其在实习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情况。结果实习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关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182、5.462、5.530,P<0.01)。2组护生的带教老师及患者对护生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989~8.790,P<0.01)。干预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9.52%(4/42),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227,P<0.01)。结论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护生的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培养模式中,可以提高实习效果以及提高带教老师以及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满意度、实习护生自我满意度,同时可降低实习护生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重症医学科 实习护生 理论与实践 交互渗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共计68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中34例新生儿护理期间未应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观察组中34例新生儿护理期间应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前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观察组医疗干预次数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能够保障机体营养供应,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 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ICU护理工作中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所带来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传统的对比法,选取我院2012-2013年间的100例ICU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对其中一组患者我们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就是将患者均等无差别地分给几个小组进行护理,我们将其称之为对照组;对于另一组患者,我们在进行护理时会采取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会根据护理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我们将其称之为观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ICU住院所花的时间及费用、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对照组的患者所需的住院时间、花费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观察组,而患者的满意度则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结论综上可知,在ICU护理工作中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值得我们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重症监护 护理评分系统 ICU护理 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