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预防心率失常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0例行心内直视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预防心律失常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9例顺利出院。术后当天68例患者(86.07%)转为窦性心律。79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以上,72例(91.13%)为窦性心律。结论术后严密监护和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赢得治疗时机,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 瓣膜置换术 心律失常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9-01
  • 简介: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围期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围期心理,体位,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并发症2例(4.00%),其中1例切口感染,1例患侧髋关节脱位,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实施围期心理、体位,康复指导等各项护理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9例同期行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资料。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25例,Ⅲ级65例,IV级9例。二尖瓣病变66例,主动脉瓣病变2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病变单支42例,2支27例,多支30例,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心肌梗死13例,房颤43例,左房血栓19N。共移植桥血管195支,其中LIMA61支,SV134支,平均每例患者(1.97±1.0)支;MVR43例,MVP23例,AVR21例,AVR+MVRl2例,TVP23例。左心房血栓清除19例,室壁瘤切除3例,升主动脉成形3例,脓肿清除2例。结果3例术后30d内死亡(2例因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l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97例痊愈出院。随访6~120个月,平均(27.3±15.3)个月,失访16例,随访期间死亡13例(6例心血管病因,7例非心血管病因)。术后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心功能(NYHA)I级56例,II级10例,III级2例。结论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可以完成心肌再血管化并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的麻醉特点和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各大医学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有关关节置换和麻醉方面的文献和资料,检索词“髋关节、麻醉、关节置换、并发症”等。并对这些资料和文献进行初审,选取包含关节置换和麻醉方面的文献,共检索190余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并对文献中人工关节置换和麻醉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是关节重建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麻醉知识的不断深入了解,人工关节置换逐渐成熟。其中麻醉方法主要硬膜外麻醉、硬-腰联合麻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关节置换并发症比较多见,需要对并发症的病因、易发因素、预防和治理措施进行充分了解。结论由于人工关节置换对人体创伤较大,麻醉风险大,在术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并发症等,及时给予有针对的治疗措施,对麻醉危险因素、患者耐受程度、并发症等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人工关节 置换术 麻醉特点 并发症
  • 简介:本文综述了髋关节置换在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假体类型、手术入路和预后等。帕金森患者因为其较高的跌倒风险,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骨折疏松等特点导致容易诱发髋部骨折;同时帕金森患者由于肌肉痉挛导致了髋关节周围应力异常加上年龄因素也增加了其患骨关节炎的可能。因此研究帕金森患者合并髋部疾病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重要。帕金森患者其神经系统的障碍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累及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预后造成了重大影响。帕金森患者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尽管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可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结果,疼痛也能得到缓解;远期疗效还取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情况。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向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仍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对帕金森患者髋部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 标签: 帕金森病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部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56.5岁.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松动、主钉切割致股骨头形态不完整和骨折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并严重髋内翻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主钉穿出股骨头致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转子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转子部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假体类型:近端固定型锥形生物柄假体7例,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5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9~110min,平均75min;中出血量为480~750mL,平均560mL.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12例患者术后获14~52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髋臼及生物柄均实现了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均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6.4±2.8)分改善至(85.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术前充分评估股骨柄的有效固定长度、中良好显露及人工关节假体的规范植入操作、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股骨后髁角 股骨假体旋转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者在术前预存自体血400ml,中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查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3天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贫血症状,输入少量异体血。结论年龄70岁以下、基础病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技术,可不需输入异体血,但术后也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必要时仍需少量异体血输血。

  • 标签: 自体输血 单侧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副韧带 医源性损伤
  • 简介: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mm,≤19mm的患者,选19mmSJMRegent瓣;对瓣口直径≤17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mmSJMRegent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mm,≤21mm,选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和21mmSJMRegent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mmRegent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

  • 标签: 组织构建 移植 有支架生物瓣 心脏瓣膜假体 小主动脉瓣环 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
  • 简介:目的评估远隔缺血预处理在瓣膜置换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处理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于术前(T1)、开放主动脉前5min(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4h(T4)和开放主动脉后24h(T5)5个时相,动态观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B型钠尿肽(B—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射血分数、手术类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在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手术后均明显升高(P〈0.001),但各时点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的cTnI在T3、T4、T5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01),远隔缺血预处理组患者在T3、T4和T5时相cTnI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④两组患者在T2、T4时相的BNP较术前明显下降,T5时相的BN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远隔缺血预处理组患者在T5时BN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结论在中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无差别的情况下,远隔缺血预处理减轻了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瓣膜置换手术中对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心肌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肌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内固定手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操作,观察组34例实施PFNA内固定手术处理,研究2组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是94.1%,与对照组的93.3%对比相仿(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中出血量更少(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与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式治疗。

  • 标签: PFNA内固定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将增至2.866亿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人数将达163.82万;到2050年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可达到5.333亿,全球一半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每年可能会有超过300万例髋部骨折病例;在所有髋部骨折患者中,估计17%-21%的病人在2年内将经历另一次某种类型的骨折。由此可见,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髋部骨折及二次骨折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抗骨质疏松 后联合 骨质疏松患者 髋部骨折 骨质疏松性
  • 简介:目的分析多针穿刺延长法松解内侧副韧带(MCL)对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中软组织平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TKA中采用多针穿刺技术松解MCL以获得软组织平衡的中度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57~79岁。术后康复按照我科标准膝关节康复计划进行。术后3周复查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摄患膝关节站立位正侧位片,并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做内外翻应力测试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力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根据中松弛度测量标准,55例病例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未出现内侧过度松弛的情况。术后利用膝关节站立位全长片测量膝关节力线显示,由术前的内翻13.5°±3.36°(9°-25°)纠正至术后的内翻0.8°±1.07°(内翻3.5°-外翻2.0°);KSS临床评分从术前(39.9±7.84)分(20—6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4.0±7.27)分(65~100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35.2±10.51)分(20~8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85.0±10.84)分(50~100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90.0°±9.87°(65°~11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15.0°±10.08°(95°-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中,除了2例仍存在5°屈曲挛缩外,其余53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未发现膝关节失稳病例,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TKA中采用多针穿刺松解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穿刺次数逐渐延长MCL,增加内侧间隙,从而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副韧带 膝内翻 多针穿刺 软组织平衡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及安全行。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CBM等数据库,并行手工检索,全面搜索关于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及髌骨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对比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及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及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的试验文献11篇,其中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395例,传统髌骨旁入路组372例。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术后6周及3个月KSS临床与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假体力线等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切口长度等方面,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表现优于传统髌骨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同髌骨旁入路对比,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假体力线、术后KSS评分、出血量以及术后关节屈曲活动度方面效果相似。但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更小,且能获得更快的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关节成型 置换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META分析
  • 简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关节炎及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是解决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且术后患者满意度良好。然而术后无菌性松动,是导致假体稳定性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翻修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是造成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因素[1-2]。抗骨质疏松类药物通常通过抑制骨质吸收和促进骨质再生来发挥作用,这与防治假体松动的作用机制不谋而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的研究。本文就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抗骨质疏松药物 术后应用 类药物 老年性骨关节炎 无菌性松动
  • 简介: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h以及3~7d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d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3~7d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围手术期 镇痛 股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