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口腔正畸中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抽选60例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为对象,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12月,进行单盲法分组,试验组(30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常规组(30例)进行直丝弓固定矫治,对比矫治效果。结果 试验组有96.67%的口腔正畸优良率,常规组仅有80.00%,呈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低于常规组,语言功能、美观度、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中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有助于提升临床效果,而且美观度高,还能提高牙周健康度、咀嚼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口腔正畸 直丝弓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口腔正畸中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抽选60例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为对象,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12月,进行单盲法分组,试验组(30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常规组(30例)进行直丝弓固定矫治,对比矫治效果。结果 试验组有96.67%的口腔正畸优良率,常规组仅有80.00%,呈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低于常规组,语言功能、美观度、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中运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有助于提升临床效果,而且美观度高,还能提高牙周健康度、咀嚼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口腔正畸 直丝弓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所致反[牙合]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0例替牙期上颌发育不足的反[牙合]儿童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矫治。结果经3个月至半年,10例反[牙合]均得到矫正,2年以上观察未见错位复发。结论采用后牙平面式[牙合]垫配合双杆可调式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掌握,效果稳定。

  • 标签: 活动矫治器 前方牵引 替牙期 |
  • 简介:错[牙合]畸形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影响,妨碍了儿童全身和牙颌、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的牙颌面发育畸形。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错[牙合]畸形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49%左右,它对口腔健康、口腔功能、颌面骨骼的发育及外貌都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口腔护理 固定矫治 错[牙合]畸形 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 发育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龈发炎的预防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5月于我院行正畸固定矫治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佩戴固定矫治器3个月、6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是6.25%、12.5%,对照组分别是9.38%、31.25%,研究组佩戴固定矫治器6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要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是93.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1.88%,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要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正畸固定矫治中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牙龈发炎,还能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正畸固定矫治 牙龈发炎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固定矫治患者采用定期口腔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时间设置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选择观察患者为临床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68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组,3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4例观察组(定期口腔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及菌斑清除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并发症及菌斑清除情况更优,P

  • 标签: 口腔护理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接受定期口腔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共计535例患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自愿原则下划分两个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病例共有267例,观察组采取定期口腔护理的病例共有268例,评估两组护理效果,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口腔正畸 固定矫治 定期口腔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口腔卫生宣教与定期牙周洁治与对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周健康、因错胎畸形需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110例(男52例,女58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卫生宣教组与牙周洁治组,卫生宣教组单纯采用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洁治联合实施定期牙周洁治。于固定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卫生宣教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28±0.50)、(2.33±0.46)、(2.96±0.58),与牙周洁治组[分别为(1.23±0.30)、(0.55±0.28)、(0.61±0.4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期牙周洁治在固定矫治过程中能有效降低牙周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固定矫治 口腔卫生宣教牙周洁治 牙龈炎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地研究分析定期口腔护理,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护理中发挥出的效用。方法:选择在2020年到2021年内,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基于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前者接受的是常规性护理操作,后者接受的则是定期口腔护理。继而对两小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发挥出的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两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菌斑清理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具体来说,研究组的菌斑清理指数对比对照组更明显,并发症发病率也同样如此。结论:口腔正畸固定矫治的患者护理中,定期口腔护理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可在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满意度的同时,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合理调节,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 标签: 定期口腔护理 口腔正畸 固定矫治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外固定架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组(采用外固定架)和钢板组(采用掌锁定钢板内固定),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身高、别、年龄、受伤原因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后期随访复查腕关节X线观察骨折复位质量,观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结果 钢板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均高于外固定组(P

  • 标签: 桡骨远端C型骨折 外固定架 掌侧锁定钢板
  • 简介:隐形矫正技术是国际上近些年来兴起的正畸技术,它是将矫治全部安装于牙齿的舌侧面进行正畸治疗,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正畸治疗装置。舌矫治技术具有'隐形'、矫治过程中不影响美观等优点,可满足这些特殊患者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了正畸治疗的适应证。在较长的矫正过程中,如

  • 标签: 个体化口腔 侧矫治 健康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腓骨后钉板内固定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36例Weber-AO分类,B2B3,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经腓骨后固定外踝腓骨。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16周内均达到骨折愈合。36例中疗效为优24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为86.0%。结论腓骨后钉板治疗B2,B3踝关节骨折,可牢靠固定外踝,减少腓骨骨折向后方的应力,可以提高切口愈合率与骨折稳定性,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为踝关节腓骨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腓骨 后侧钢板固定
  • 简介:自从1898年Abbe首次用下唇修复上缺损以来,Abbe唇瓣应用于临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100年来,Abbe唇瓣主要用于唇部创伤、肿瘤及唇裂术后畸形所致的唇部缺损的修复。我科采用Abbe唇瓣修复唇裂术后上过紧12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Abbe唇瓣 唇裂 术后并发症 上唇过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频繁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1月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初次献血者并每年固定献血20次的献血者81例,分析献血次数、年龄段、性别对献血者RBC、HGB、HCT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81例献血者随着捐献频次的增加在第10次开始RBC计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固定成分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捐献频次
  • 简介:C-D矫形术是用金属棒和多个钩子治疗脊柱弯的手术。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除常规观察外,牵引、创口、体位、轴线翻身和及时指导术后功能锻炼,是小儿脊柱弯矫形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小儿 脊柱侧弯 矫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运用常规体位固定与发泡胶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观察对象: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展开研究,纳入7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予以常规体位固定(n=35,对照组),另一组予以发泡胶固定技术(n=35,观察组),比较不同固定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首次放疗时,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X轴、Y轴、Z轴的体位摆位误差值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15d放疗后,X轴、Y轴、Z轴的体位摆位误差值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发泡胶固定技术能够有效缩小体位摆放误差,提高放疗的精准度,提升放疗治疗效果,方案值得推荐。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疗 常规体位固定 发泡胶固定技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双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采用双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结果本组术后无切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按Flynn评分:优27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双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简单、切口小、不损伤伸肌装置、固定牢靠、不用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肱骨骨折 儿童 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