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剔除在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下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运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观察组运用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而后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各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上,对照组为(72±28)min,观察组为(118.54±32.12)min;手术出血量上,对照组为(95.10±30.16)ml,观察组为(137.37±28.95)ml;住院时间上,对照组平均为7天,观察组平均为5天;在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上,对照组为90%,观察组为1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对照组为(2.9±1.0)d,观察组为(1.0±0.5)d。结论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创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疼痛,提升病患手术满意度。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肌瘤 开腹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56.5岁.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松动、主钉切割致股骨头形态不完整和骨折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并严重髋内翻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主钉穿出股骨头致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转子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转子部骨折实现压迫复位与固定.假体类型:近端固定型锥形生物柄假体7例,圆锥形生物翻修柄假体5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9~110min,平均75min;中出血量为480~750mL,平均560mL.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12例患者术后获14~52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髋臼及生物柄均实现了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均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6.4±2.8)分改善至(85.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术前充分评估股骨柄的有效固定长度、中良好显露及人工关节假体的规范植入操作、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股骨后髁角 股骨假体旋转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输血技术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者在术前预存自体血400ml,中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查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3天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的贫血症状,输入少量异体血。结论年龄70岁以下、基础病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通过自体输血技术,可不需输入异体血,但术后也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必要时仍需少量异体血输血。

  • 标签: 自体输血 单侧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 标签: 胫距跟关节 入路 关节融合术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旨对瑞芬太尼应用于临床甲状腺摘除中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2年2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64例行甲状腺切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资料;按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均予以气管插管全麻。其中,对照组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间断性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研究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苏醒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情况、血流动力学变的组间比较均具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摘除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其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瑞芬太尼 芬太尼 异丙酚 血流动力学 清醒时间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38-01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M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均分为MPCNL组和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结果MPCNL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小于开放手术组,但治疗费用高于开放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CNL组结石排净率高于开放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中出血量,但治疗费用高,适用于部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

  • 标签: 开放手术 鹿角形结石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型肺癌治疗过程中利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1月一2014年1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分配方法,将这此患者分为两组,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进行观察,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中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76.2%;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观察组中患者与对照组中患者均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无1例患者病死。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应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是对于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 周围型肺癌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腹腔镜探查的价值。方法研究近3年来本院进行的5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在中均进行详细的腹腔镜探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胆囊本身病变外,探查出腹腔内其他病患79例,探查阳性率为15.16%。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0.68%(22/206);女性患者探查阳性率为18.10%(57/315)。男女探查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324,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组,39岁以下探查阳性率为7.14%(7/98),40~5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为16.23%(37/228),6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为17.95%(35/195),39岁以下年龄组患病率与其他两组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6和6.202,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仔细的探查十分必要。且女性患者探查阳性率大于男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探查阳性率大于39岁以下患者。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探查术
  • 简介: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骨关节炎作为退行性疾患,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延缓疾病的进程,治疗原则应以非药物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可分为控制症状药物、改善病情药物及软骨保护剂。

  • 标签: 联合药物治疗 骨关节炎 关节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心血管安全性 慢性关节病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结果53例中发现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3例无明确责任血管。5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面部感觉迟钝和麻木感。随访0.5-3年,无疼痛复发病例,48例仍有轻度的面部麻木,8例无面部麻木。结论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是安全有效,如果在中能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时,在行减压的同时对病变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行定向毁损,是降低复发率和取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由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黏附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以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和迟发抗原4为指标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迁移、趋化的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第3代为种子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L-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心肌组),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穴位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组造模成功72h后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心肌组造模成功72h后二次开胸,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及周边心肌分6点均匀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mL,4周后颈动脉插管,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心肌组、穴位组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两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较模型组升高,心肌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迟发抗原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之一。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穴位移植 心肌梗死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迟发抗原4
  • 简介:目的:评估不同浓度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用于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的单中心研究。自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选取1~6月龄患有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患儿,利用随机量表,分发不同药物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外用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临床疗效与患儿的年龄、性别、瘤体部位、瘤体厚度、药物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治疗后的平均VAS值为30.94±32.97,总治疗有效率62.3%,VAS值与治疗次数、使用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2.9%患儿出现局部皮肤症状,0.97%出现轻度气急现象。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外用凝胶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药物浓度并非是提高药效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 婴幼儿血管瘤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副韧带 医源性损伤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微创手术因具有创伤小、组织显露清楚、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外科医生的首选式。虽然腹腔镜手术优势明显,但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同样重要。现结合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为22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的治疗经验,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总管结石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患者行改良型横切口根治的快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取了我院6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我们运用的是改良型横切口根治的快速康复护理方法,并就得到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制定出来较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在对这60例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有40名患者是进行的直肠低位前切除,20例进行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总结发现,不但手术完成的很好(无一例死亡),并且术后除了有1名患者出现切口液化的现象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并发症(切口疝、切口感染、吻合口漏、下肢静脉栓塞、坠积性肺炎等)出现。结论在联合运用改良型横切口根治和快速康复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杜绝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直肠癌 改良型横切口 快速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8-01
  • 简介: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高。手术仍是治疗老年胃癌的主要方法。麻醉对手术有重大影响,如何选择有效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有文献报道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胃癌根治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明显。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麻醉诱导 老年胃癌 靶控输注 丙泊酚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小切口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3年11月采用微创小切口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平均年龄72.3(65~82)岁。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56(38~69)min,中显性出血量平均60(40—100)ml,中输血平均400(0~800)ml。77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坐骨神经损伤、脂肪栓塞等并发症。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1例。本组8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7(3—41)个月,骨折均愈合。所有患者生活均能基本自理,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2例出现髋内翻。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68髋,良9髋,中6髋,优良率92.8%。结论采用微创小切口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老年人
  • 简介: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主要因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瘤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瘤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瘤夹闭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腰池引流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