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8 个结果
  • 简介:<正>八年六月四日上午八时半启行,一时到障[彰]。下午三时后访总座,叙谈时局,知陆荣廷通电,称徐世昌为大总统,而不列旧国会之名,单独媾和,引北敌南侵。广东将不免蹂躏乎?八年八月二十日阅申报,知浙江伪督杨善德,已于十二日病亡,继其任者为卢永祥。蛇死狐凭,皆吾党之敌。

  • 标签: 蒋介石 政治委员会 1926年 共产党员 国民政府 国民党
  • 简介:杨天石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的民国史研究专家。他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经常向他请教,他总是有问必答,有时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他每有大作问世,常常寄来让我先睹为快。近年来,他又兼任《百年潮》月刊主编,编务繁忙,可是他时间抓得很紧,一有空隙就继续埋头于近代史的研究中。不久前,他的新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 标签: 蒋介石 国史研究 核心人物 历史研究 文史研究 毛泽东
  • 简介:《炎黄春秋》2016年第8期刊载了邢逸群所撰《蒋介石诱杀韩复榘背后的权力之争》一文。读罢此文,我对于韩复榘被诱杀的往事以及其中涉及的一点家族记忆,有些联想。

  • 标签: 权力之争 韩复榘 蒋介石 联想 《炎黄春秋》
  • 简介:1926年7月,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12月,八闽北伐军进占福州,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垮台.但这时,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设在南昌的蒋介石,为与左派及共产党占优势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相抗衡,把闽赣两省的大权抓在

  • 标签: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右派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中央 何应钦 谭曙卿
  • 简介:由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4月13日、14日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秉承“以文会友、以老带新”的宗旨,受邀者多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与会代表共30余名,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及日本各高校、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优秀博士生论文获选,共有20篇学术论文大会交流。

  • 标签: 中国研究中心 中青年学者 学术研讨会 蒋介石 研讨会综述 近代
  • 简介:兵谏扣蒋后,出于对杨虎城部队的不大放心,中共中央两次致电提醒和督促张学良应将蒋氏牢靠掌握在自己手中,此乃张学良坚请蒋氏移居的真正原因。为此,张采用了多种方法,却均遭蒋氏坚拒。随之,张以伪装“悔祸”和假意答允尽快送蒋回京的办法,达到了让蒋移居的目的。蒋态度由硬到软的转变,亦以同意移居为开端。蒋氏的态度转变和张学良为引导事变走向而施展的“骗”蒋移居小谋略,都应视为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之一。

  • 标签: 西安事变 张学良 新城大楼 高公馆 移居
  • 简介:1938年1月陶德曼调停失败至年底汪精卫出走近一年的时间里,军事上的失败和外交上的困境,对国民党高层人士造成很大压力,蒋介石等人在对日和战态度方面时有反复。在此期间,蒋介石作为战时体制中最高、最后的决策者,虽然对战局也有过消极的看法,对于外来的调停有过幻想,也不反对与日方进行虚与委蛇的接触,但最终守住了抵抗侵略、拒绝投降的底线,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主体部分留在抗日营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1938年 国民党 对日和战态度 蒋介石日记
  • 简介: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当局自始至终推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发展变化及其结局.这一方针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在上海举行团结会议时确定的,内容为:1.竭力从外交方面活动,以防止日本侵略之扩大:2.日本军队无论向中国何处侵扰,守土军队应实行正当防卫,但不必宣战;3.设法收复东三省失地.对此,汪精卫解释说:"我们所持的对日方针,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因为中国的困难,并非偶然,故要预备长期的抵抗,同时也要尽力的交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同时进行."①本文试图围绕长城抗战的主要发展过程,揭示蒋介石等人是怎样贯彻这一方针的,并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

  • 标签: 一面交涉 一面抵抗 中蒋介石
  • 简介:蒋介石的日记表明,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对盟国合作的重视和期望影响了其军事决策。这一点体现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多次变更战略部署,并因为怀疑中国军队为盟国所做牺牲的价值而最终取消了衢州决战计划。蒋介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十分期待日苏间爆发战争,因此对日苏关系走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是导致他取消决战的原因。蒋介石并未意识到其决策影响了之后的中关军事合作。美国政府事后对浙赣战役过程的调查,让美国陆军坚信中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决心保卫美国所需要的军事基地。

  • 标签: 中美合作 个案分析 军事决策
  • 简介: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仓促继任。不久,肯尼迪时代遗臣希尔斯曼发表了重要的对华政策演说,华盛顿对台政策的新航标若隐若现。然而,就在台湾国民党当局内部还没来得及去仔细体会希尔斯曼演说的含义的时候,却不得不先应对来自日本的“冲击波”。

  • 标签: 约翰逊 蒋介石 对华政策 对台政策 肯尼迪
  • 简介:1950年1月,美援绝望之中的蒋介石制定了撤守海南的“地字第一号计划”。之后,蒋的撤守决策迟迟未公开和实施。4月20日,驻守海南的粤系力战不支,请求撤退,蒋才得以实现其撤守规划。派系之争和美国势力的影响是左右蒋决策的两大关键。此决策历程中,派系之争的影响逐渐消减;而美国势力自始至终都持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反映了台湾政局中民国派系政治的终结与美国强势地位的保持。

  • 标签: 蒋介石 海南撤守 决策历程 派系 美国势力
  • 简介:1930年5月,蒋介石聘请德国参谋总部作战部主任佛采而将军(GeneralWefzell)来华,担任其军事顾问,佛采而在华期间,亲自参予了中原大战等战役的指挥,并就中国军队训练、军事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意见与建议。针对当时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事对峙加剧的形势,他也对中国未来抵抗日本的战略和军事装备、兵种、武器之改进及采用新式训练方法整军等多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设计。蒋介石十分重视佛采而的意见,曾批示要求逐条加以落实。以下两件史料即是佛采而在卸职前致蒋介石的报告,其中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与军界对蒋介石的帮助与期望,对研究此期中德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特选刊如下。

  • 标签: 部队 顾问 训练班 参谋 华北 军官
  • 简介:军纪问题事关一支军队的成败,而蒋介石历来重视军纪,但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剿赤军"军纪仍差且剿共失败。究其原因何在?文章检视了川西北土司头人苏永和、王生秀等对国民党中央军军纪问题的控状档案及蒋介石的处置电报,指出蒋介石治军虽"严以军纪",但重"人治"轻"法治",过分信任部下嫡系将领,轻信涉事者主官的"调查"结论,不严格走司法程序,有法必依,故不仅让原本对国民党军及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川西北土司头人大失所望且使军纪问题成为国民党"剿赤军"最终败绩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蒋介石治军 川西北土司头人 控状档案 军纪问题
  • 简介:西北马家军是清末、民国时期盘踞在中国西北的一支重要的军阀力量。西北马家军阀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以中原大战为契机建立了关系,组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在这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下,蒋介石与马家军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集权与分权、控制与反控制、安抚与输诚、联合与利用的关系,矛盾与斗争一直贯穿于蒋马政治联盟的始终,双方之间有武力冲突,也有互相的支持与合作。由于双方对彼此都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利用价值,并且都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对为其主要对手,反共是蒋马关系的纽带,所以,即使这个政治联盟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有时甚至出现了危机,但是双方都希望维持这个政治联盟,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西北 中央政权 蒋介石 抗日战争前 军阀
  • 简介: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境冲突,使台湾当局陷入难以明确表态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冲突双方均为台湾当局所憎恨;另一方面,号称对"全中国"拥有主权的台湾当局却是这场事关中国领土冲突的"局外人",对战争的目标与进程一无所知。台湾当局十分关注冲突的进程,其关注重点聚焦于冲突结果对台海局势与其"反攻大陆"策略的影响。蒋介石等人曾希冀借冲突来离间大陆与印度的关系,以争取改善台湾与印度关系。此一幻想因大陆及时收兵宣布停火而迅即破灭。在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台湾当局反对美国在"麦克马洪线"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力图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这是应该肯定的。

  • 标签: 台湾当局 中印边境冲突 蒋介石 蒋廷黻
  • 简介: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在河南归德前线指挥部,接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贡觉仲尼,就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当局恢复和改善关系进行了商谈。蒋介石随即致函十三世达赖喇嘛表示中央和西藏地方恢复正常关系的诚意。张春燕、张丽曾撰文考证书写信函时间。本文通过释读信函文字,就其撰作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等提出了个人见解。

  • 标签: 蒋介石 十三世达赖喇嘛 归德 信函
  • 简介:1942年奉蒋介石手令,国民政府教育部、经济部、中央研究院、兵工署等筹备成立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以加强和推动战时国防科技研究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本组史料选自本馆所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反映了蒋介石指示相关机构发展完善国防科学运动以及充实储备工业科学人才等情。

  • 标签: 国防科学运动 国防科学技术策进会 蒋介石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