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 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 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眼病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妇应尽早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阻断HIV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时间越早、越长,阻断效果越明显。但在临床上常见部分HIV感染孕妇直到妊娠晚期或临产前才来就诊,对这部分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快速阻断HIV母婴传播,在选择药物时,除了考虑快速强效抑制病毒,还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脐带血药物浓度及新生儿药物洗脱等问题。本文就国内外孕妇感染HIV的现状、HIV母婴阻断用药现状及妊娠晚期HIV母婴阻断常用ARV药物等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HIV感染 妊娠晚期 治疗,抗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性,55岁,因捕杀竹鼠时手部皮肤破损后发热伴全身骨痛5 d入院。胸部CT示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影,散在多发模糊小结节影,多处小叶间隔增厚,以两肺中、外带为著,局部呈“铺路石征样”改变;纵隔多发淋巴结轻度肿大,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提示马尔尼菲篮状菌。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马尔尼菲篮状菌 HIV阴性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具有挑战性;神经科医师与感染科医师合作可以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模糊诊断率,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周期中的生命质量。现将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HIV 神经系统并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活化而诱发拉姆齐-亨特综合征,积极抗疱疹病毒并尽早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3例艾滋病患者并发拉姆齐-亨特综合征,以单侧耳部疼痛、耳部疱疹、同侧面瘫等为首发症状,并出现眩晕、听力下降、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其中1例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异常病变。均予膦甲酸钠注射液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及时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症状好转。

  • 标签: 艾滋病 拉姆齐-亨特综合征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1例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期收治的159例HIV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HIV阳性冠心病组和HIV阴性冠心病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相似,除阴性组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阳性组外[(23.8±2.7)kg/m2比(22.1±2.7)kg/m2,F=-2.641,P=0.009],其他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相似,HIV阳性冠心病组的血管内血栓发生为0,完全闭塞病变比例为19.0%(4/21),阴性组则分别为14.5%(23/159)和39.6%(63/15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83,P=0.062; χ2=3.361,P=0.067)。HIV阳性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均为P<0.05),心脏增大比例增高(76.2%比51.6%, χ2=4.533,P=0.033),而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下降(47.6%比75.5%, χ2=7.173, P=0.007)。结论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大多与HIV阴性患者相似,但HIV阳性患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心脏增大明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降低。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特点
  • 简介: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16(IL-16)是1995年由国际免疫学会(IUIS)细胞因子命名委员会新命名的细胞因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现IL-16对HIV-1的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有抑制作用。现就IL-16的来源、分子结构、抑制HIV-1增殖的可能机制IL-16与3种CC类趋化蛋白抗HIV-1活性的比较及IL-16抗HIV-1的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加以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6 HIV-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妇在妊娠、分娩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对于自身疾病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的认知程度的优良率由64.71%提升至91.18%,遵医行为的优良率由70.59%提升至94.12%,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由(61.17±5.94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自从HIV/AIDS流行以来,欧洲地区大约报告了大约20万AIDS病例。在许多国家,AIDS的发病率在1995年进入了停滞时期,在1996年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7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男性同性恋者,其次是以注射方式吸毒者及异性恋者。呈现这种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标签: HIV 注射方式 异性恋 同性恋者 抗体阳性者 异性性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269例HIV感染者,将其分为HIV单独感染组和HBV合并HIV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ART启动时和ART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36、48和96周)的肝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IV单独感染组145例,HBV合并HIV感染组124例。ART启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t=9.566)、丙氨酸转氨酶(t=-4.652)、总胆红素(t=-25.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与HBV合并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05.9±156.9)/μL比(266.2±172.5)/μL、(388.5±226.1)/μL比(380.8±287.4)/μL、(369.5±191.4)/μL比(453.6±179.6)/μL;ART后48、72和96周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值为121.0(-52.5, 144.5)/μL比156.0(-35.8,185.8)/μL、139.0(-116.0,176.8)/μL比114.5(-59.5, 229.0)/μL、-91.0(-110.0, 153.3)/μL比-94.0(-130.8, 114.3)/μ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16、-0.066、-1.414、Z=-1.715、-0.802、-1.602,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的HIV RNA抑制率分别为89.7%(130/145)、96.6%(140/145)和96.6%(140/145),HBV合并HIV感染组分别为87.1%(108/124)、92.7%(115/124)和94.4%(117/1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0.053、0.017,均P>0.05)。ART后第2周、第4周HIV单独感染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3.4%(5/145)、6.2%(9/145),低于HBV合并HIV感染组的21.0%(26/124)、13.7%(17/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1、4.309,均P<0.05);而第8周[10.3%(15/145)比9.7%(12/124)]、第12周[9.0%(13/145)比9.7%(12/124)]、第24周[9.7%(14/145)比8.9%(11/124)]、第36周[9.7%(14/145)比10.5%(13/124)]、第48周[8.3%(12/145)比8.1%(10/124)]、第96周[2.8%(4/145)比0(0/124)]的肝功能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0.040、0.049、0.051、0.004、3.472,均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对HIV感染者的ART效果无不良影响。

  • 标签: HIV 肝炎病毒,乙型 同时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中,HIV传染性最强的是临床上无症状而血清抗体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中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率明显增加。随着本市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加,育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数量随之增加,需要终止妊娠的受术者也逐年增加,多数HIV阳性携带者希望在无痛的状态下行人工流产术。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工流产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重症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86例PJ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2组:重症组[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49例,非重症组(氧合指数>300 mmHg)37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PJP患者86例,中位年龄(P25,P75)为52.0(39.0,65.0)岁,男47例(54.7%)。基础疾病以肾移植(33例,38.4%)、肾脏疾病(18例,20.9%)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7例,19.8%)最常见。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年龄、发生高热比例、呼吸频率、肺部湿啰音者比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降钙素原、合并细菌感染者比例显著增加(P值均<0.05),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1.045,95%CI:1.011~1.081,P=0.010)、血清白蛋白水平低(OR=0.806,95%CI:0.720~0.930,P<0.001)和呼吸频率快(OR=1.314,95%CI:1.125~1.535,P=0.001)为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应用无创通气(20.4%比0.0%)和有创机械通气(4.1%比0.0%)、医院获得性感染(36.7%比10.8%)比例更高,病死率更高(20.4%比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IV阴性重症PJP患者病死率高。老年人、低白蛋白血症、呼吸频率快为重症PJP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重症 肺孢子菌肺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实验室诊断策略是通过组合现有HIV检测方法,准确检出HIV患者的流程。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和HIV-1 RNA检测。随着检测试剂更新换代,HIV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大幅度提高,检测窗口期缩短,但存在假阳性的风险。针对不同目的人群和不同流行率地区,各类指南推荐了不同的诊断策略,引导患者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如何参照诊断策略,在提高检出率的同时降低假阳性、缩短窗口期,是实验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实验室诊断策略的角度,阐述了HIV感染相关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以及治疗手段的发展对诊断策略的影响,以期为HIV诊断策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实验室检测 诊断策略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在我国不断上升,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双重感染率上升十分明显,已成为广西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V与MTB双重感染并不是简单两种病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HIV感染者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大提高。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检测与治疗进行阐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分枝杆菌 双重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肾组织活检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肾病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接受肾组织活检的HIV合并肾病患者,分析其病理特征、干预措施和预后等。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6例,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1例,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2例。组织学诊断: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3例,膜性肾病患者1例,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FSGS)伴膜性肾病患者1例,FSGS非特异型(NOS)患者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1例,IgA肾病患者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例。5例患者在肾组织活检时首诊HIV感染(其中塌陷型FSGS伴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各1例,2例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其余4例在HIV感染确诊后的不同时期(均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病。并发症:糖尿病1例,梅毒感染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随访情况:3例患者失访,6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感染,其中2例仍有大量蛋白尿,其余4例患者血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水平,复查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至可疑阳性或24 h定量<300 mg/d。结论HIV感染者出现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和(或)血尿,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病理类型不仅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HIVAN),可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轻微病变、膜性肾病、非塌陷型FSGS、急性间质性肾炎、IgA肾病。肾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效情况下,依据患者的病理诊断,有针对性地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并加强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肾病患者应加强HIV筛查。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肾病 肾组织活检 病理
  • 简介:摘要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发展,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的风险增加,这是临床面临的新问题,然而却易被忽视。本研究介绍了HIV感染/AIDS患者骨质疏松的流行概况,并简要阐述了风险评估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标签: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骨质疏松 危险性评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浙江省北部区域(嘉兴市和湖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流行株的分子传播网络,探索HIV-1在该区域的传播特征。方法以2017年嘉兴市和湖州市新诊断的37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样并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流行病学信息。从血浆中提取RNA,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区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判定亚型。计算两两序列间的基因距离,筛选最佳基因遗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成功获得336份样本的pol区基因序列,共检出11种亚型,以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07_BC亚型[40.8%(137/336)]和CRF01_AE亚型[31.2%(105/336)]为主。以1.0%的基因遗传距离阈值绘制HIV-1分子传播网络,119例患者共形成38个分子簇(簇内患者数为2~28例),以男性为主[82.4%(98/119)] ,以年龄≥40岁者居多[52.9%(63/119)],主要感染CRF07_BC亚型[57.1%(68/119)]和CRF01_AE亚型[24.4%(29/119)],其中CRF07_BC入网率[49.6%(68/137)]高于CRF01_AE入网率[27.6%(2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22);存在2个较大分子簇C1(含28例患者)和C2(含11例患者),C1中男男同性传播占60.7%(17/28),C2中男男同性传播有7例。高传播风险病例普遍通过手机交友软件在本地或邻近城市寻找性伴侣,所感染的HIV-1序列多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北京市和杭州市等)的HIV-1毒株序列存在较高同源性。结论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的HIV-1亚型多样,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该地区HIV-1传播网络特征复杂,其中高传播风险病例可能是导致浙江省北部区域HIV-1流行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深化传播网络监测体系,及时制订精准干预和防治策略。

  • 标签: HIV-1 亚型 HIV分子传播网络 度值
  • 简介: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多种生物通路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在病毒复制和先天性免疫应答调控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讨论了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相关的复杂的lncRNA网络,来自人类宿主和HIV自身的lncRNA影响了HIV复制、潜伏期的建立及维持、储存库的清除、病毒的重新激活等过程。由于有效的HIV疫苗或治愈方法的缺乏,以及目前大流行的规模,深入了解lncRNA和HIV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将有助于制订治疗HIV感染的新战略。

  • 标签: RNA,长链非编码 基因调控网络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及其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21例无症状HIV感染者,对其进行自行设计的问卷、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的调查,收集对象的社会心理状况、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生活质量等各方面信息。结果221例无症状HIV感染者中以男性居多(75.6%),文化程度较低的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61.5%),已婚者占半数以上(54.8%)。无症状HIV感染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27.95±7.54)分,焦虑得分为(44.35±8.29)分,抑郁得分为(38.17±9.58)分,生活质量得分为(70.45±13.50)分。感染者的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60.2%)。感染者的生活质量量表相关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各个方面得分均较低,生活质量综合得分为(70.45±13.50)分。CD4+T细胞水平低于正常人,感染者的生活质量较低。结论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功能调节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