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出现颈动脉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颈动脉异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AIDS门诊规律随诊,并于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69例HIV感染/AIDS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44岁)和中老年(≥45岁),收集纳入患者的体格检查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样本t检验。结果169例HIV感染/AIDS患者中,颈动脉异常40例(23.7%),颈动脉无异常129例(76.3%)。中老年[比值比(odds ratio,OR)=3.85, 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1.54~9.65,P<0.01]、高血压(OR=6.24,95%CI 1.95~20.00,P<0.01)、高脂血症(OR=2.44,95%CI 1.00~5.93,P<0.05),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DR+CD8+/CD8+增高(OR=1.03, 95%CI 1.01~1.06,P<0.05)可增加发生颈动脉异常的风险。HIV感染/AIDS患者中Ⅰ组(20~30岁)、Ⅱ组(31~40岁)、Ⅲ组(41~50岁)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ner medium film thickness,IMT)分别为(0.061 0±0.001 2)、(0.062 9±0.001 4)、(0.065 6±0.002 6) cm,分别厚于对照组的(0.051±0.003)、(0.056±0.004)、(0.063±0.00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9、4.775、1.739,均P<0.05)。HIV感染/AIDS患者中A组(30~44岁)、B组(45~59岁)的颈总动脉IMT分别为(0.062 6±0.001 1)、(0.072 3±0.003 4) cm,分别厚于对照组的(0.052±0.011)、(0.064±0.01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20、3.012,均P<0.01)。结论相对年轻的HIV感染/AIDS患者较同龄HIV阴性人群发生颈动脉异常的概率更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更大。提示对于HIV感染/AIDS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 标签: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颈动脉超声检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普雷斯顿教授在《血疫》中以感染者和研究者两类视角,追溯了埃博拉病毒的历史发展和一系列被感染者的行为轨迹,真实有力的向我们叙述了埃博拉病毒的可怕与大自然的神秘深邃。病毒是生命的猎手,也是自然界的卫士,是大自然开启的免疫系统,以此警醒我们保持敬畏、保持恐惧,仿佛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又仿佛是大自然的赠礼。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仿佛应该被重新审视与定义,人对于自然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病毒的爆发是人为的因果还是自然的轮回?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慢慢的寻找与思考。

  • 标签: 埃博拉 病毒 人与自然 免疫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索影响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地区HIV/AIDS定点治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长期随访的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13 253例HIV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排除未进行HBV标志物检测的患者1 681例, 共有11 572例HIV感染者纳入研究,其中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532例(4.6%),主要为青壮年(28~48岁)男性,占 85.9%,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74.8%)。87.4%的合并感染患者基线治疗接受了包含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两种抗HBV药物的治疗。2013—2018年,HIV合并HBV感染的年新增感染率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6.37%、4.55%、3.92%、4.68%、4.24%和2.74%。HIV合并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28~48岁比<28岁,OR=2.807, 95%CI 1.241~6.345)以及婚姻状况(已婚比未婚,OR=1.259, 95%CI 1.004~1.579)。结论北京地区HIV合并HBV感染率为4.6%;2013—2018年HIV合并HBV的年新增合并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青壮年(28~48岁)已婚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的风险较高。

  • 标签: HIV感染 肝炎病毒,乙型 合并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市初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和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 493例初治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为19.72%(886/4 493)。男性和女性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率分别为20.96%(872/4 160)和4.20%(1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90、P < 0.001)。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中RPR滴度≥ 1︰8者占62.75%(556/886)。不同RPR滴度患者异常ALT(χ2 = 3.353、P = 0.851)、AST(χ2 = 7.791、P = 0.351)和TB(χ2 = 8.957、P = 0.256)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4.876、95%CI:2.770~8.583、P < 0.001)、同性传播感染HIV(OR = 1.307、95%CI:1.077~1.585、P = 0.007)、确诊至初治时间> 12个月(OR = 1.360、95%CI:1.115~1.657、P = 0.002)、抗-HCV阳性(OR = 2.728、95%CI:1.252~5.945、P = 0.012)均为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尤其男性、男男同性感染HIV、HIV确诊至初治时间超过12个月、抗-HCV阳性者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在HIV感染人群中加强梅毒螺旋体感染防控相关健康教育,并常规进行梅毒螺旋体筛查。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螺旋体 共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3~202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40例:予以患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药物进行治疗;测试组40例: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进行干预。结果: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5.00高于比对组的80.00%,(P<0.05)。测试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比对组25.00%,(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深入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预防性服用复方磺胺甲唑发生超敏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参与研究的患者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于我院治疗的HIV者(100例),研究期间收集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入院到HIV的确诊时间、既往药物超敏反应情况、服用复方磺胺甲唑、静脉血CD3+T 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等,坚持随访至服用复方磺胺甲唑2个月。结果 收集发生超敏反应组性别、年龄、入院到HIV的确诊时间、既往药物超敏反应情况、服用复方磺胺甲唑、静脉血CD3+T 淋巴细胞、CD4+T 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等信息结果为:36例、4例、(48.21±2.14)岁、(2.13±1.09)月、8例、32例、25例、15例、(622.03±509.25)/μL、(50.22±20.05)/μL、(484.19±390.37)/μL、(135.44±39.47)/μL。NK 细胞预测服用复方磺胺甲唑的超敏反应发生受试者工作特征最佳预测值为 109.80/μL,灵敏度为 63.2%,特异度为84.7%。结论 经研究观察,HIV感染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唑的超敏反应发生与 NK 细胞计数有很大关系,因此提前检测NK 细胞计数后服用复方磺胺甲唑可有效预测超敏反应。

  • 标签: 复方磺胺甲唑 HIV 超敏反应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以及共感染患者的CD8+T细胞耗竭状态。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的HIV感染和(或)MTB感染患者87例,其中HIV感染18例,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34例,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LTB)19例,HIV感染合并ATB 7例,HIV感染合并LTB 9例,同时纳入11名健康对照者。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表面染色和细胞内染色,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上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CD127,转录因子脱中胚蛋白(eomesodermin, EOMES)、T细胞因子1(T cell factor 1, TCF-1)、T盒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 T-be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imp-1),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3, Tim-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HIV感染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抑制性受体Tim-3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00、1.00、0.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CD62配体、CD44的MFI低于LTB组,而PD-1、Tim-3则高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00、26.00、6.00、3.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CD62配体、CD44、CD127的MFI低于ATB组,而PD-1、Tim-3则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00、40.00、45.50、28.00、7.00,均P<0.010)。HIV感染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5.00、33.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LTB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低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00、20.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高于ATB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低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U=7.00,P<0.001)。HIV感染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HIV感染合并LTB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LTB组,HIV感染合并ATB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00、6.00、5.50,均P<0.001)。HIV感染合并L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00、4.00、9.00,均P<0.001);HIV感染合并A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和Blimp-1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1.00、14.00、7.00、22.00,均P<0.050)。结论合并HIV感染的MTB感染患者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CD8+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此外,合并LTB和ATB感染的HIV感染者较单纯HIV感染者的CD8+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

  • 标签: HIV 结核分枝杆菌 慢性感染 共感染 CD8+T细胞耗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5例非HIV感染者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治过程,并与常规实验室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代测序技术在非HIV感染者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8±6)岁。3例为膜性肾病,1例为结核性脑膜炎,1例为食管癌放化疗后,发病前均有糖皮质激素用药史。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CT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1, 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均>1 000 ng/L。5例均行支气管肺泡灌洗,1例BALF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发现肺孢子菌包囊,5例BALF二代测序均检出肺孢子菌和人类疱疹病毒核酸序列。5例均应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治疗,中位治疗时间33(23,72) d,1.44 g,口服,1次/8 h;更昔洛韦治疗中位时间为15(6,22) d, 250 mg,静脉滴注,1次/12 h。经治疗后胸部CT表现及临床症状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BALF的二代测序诊断非HIV患者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异度及敏感度高,较常规实验室检验方法更快速、全面、准确,可作为肺孢子菌肺炎诊断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肺孢子菌肺炎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长程血透治疗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使得血透患者感染HBV、HCV和HIV的感染率进一步降低。方法将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底我院收治的426例接受半年以上的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经过半年调查一次患者HBV-M、抗HCV和抗HIV情况;从2012年1月开始,把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和HBsAg阳性患者进行严格分区分机透析。将各患者的HBV-M、抗HCV和抗HIV三种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分区分机前后的两组患者感染HBV和HCV的情况同时做对比。结果2012年初到2017年初维持性血透患者HBeAg抗原阳转率为0;后两年比前三年的抗HCV阳转率有大幅度下降(P<0.001);426例患者均未发生抗HIV阳性;未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比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率低(P<0.001)。结论促红素广泛应用之后减少输血,血透患者的HBV和HCV感染率明显降低,进一步对分区分机的两类HBV和HCV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血透治疗,发现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血透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卡波西肉瘤属于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常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200/μL)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本研究报道1例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284~338/μL)的HIV感染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累及口腔和肺)患者。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发现机会性感染依据,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后经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多柔比星脂质体静脉滴注化学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本病例提示,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应作为HIV感染者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的排除标准。

  • 标签: HIV感染 CD4阳性T淋巴细胞 播散性卡波西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28、56、112、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别以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MDA-MB-231细胞48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短转录诱导物连接因子1(FBI-1)、p53和p2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FBI-1、p53、p21和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28、56、112、225、450和900 μmol/L秦皮甲素处理后MDA-MB-231细胞活性均明显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25、450和900 μmol/L秦皮甲素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皱缩变扁,贴壁差,并出现不完整细胞,脱落,细胞间距变大,其中900 μmol/L秦皮甲素组细胞变化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25、450和900 μmol/L秦皮甲素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均降低[分别为(77.18±5.13)%、(65.94±4.98)%和(45.92±3.70)%,均P<0.01], FBI-1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均P<0.01),p53和p2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均P<0.01),Ki67蛋白表达降低(P<0.01),且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秦皮甲素可能通过FBI-1调控细胞周期相关的p53-p21通路,影响DNA复制,从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秦皮甲素 三阴性乳腺癌 增殖 短转录诱导物连接因子1 p53 p21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集100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病例信息,分组展开研究,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50例),采用循证护理为研究组(50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AS、SDS 评分,两组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SAS、SDS 评分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显著的可行性具有广泛应用的意义。

  • 标签: HIV 淋巴瘤化疗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xposed uninfected,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母亲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妊娠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的预防性用药、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是否患病等资料。于1、3、6、9、12、18月龄时随访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评估各随访时间点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56名HEU儿童。HEU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在1月龄时最高,分别为11.9%(78/656)、9.1%(60/656)、7.0%(46/656)和21.0%(138/656)。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2.30,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8~3.58]、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为单/双药治疗(aOR=2.38, 95%CI 1.54~3.68),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2 500 g(aOR=2.66, 95%CI 1.69~4.21)和随访期间患有疾病(aOR=1.73, 95%CI1.10~2.70)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0);而服用齐多夫定(aOR=0.60, 95%CI 0.38~0.94)、奈韦拉平(aOR=0.31, 95%CI 0.18~0.52)进行预防性治疗均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0)。结论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并且受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患有疾病和是否接受预防性治疗等因素影响。

  • 标签: HIV 儿童 营养不良 HIV暴露未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了解四川省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孕产妇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现状。方法选取2014年凉山州HIV感染孕产妇187名和正常孕产妇243名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两组孕产妇的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现状及其相关联因素。结果两组孕产妇在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孕产妇的社会支持总分和生命质量的健康总体自评(GH)、躯体疼痛(BP)、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领域中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孕产妇(P〈0.05);但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领域中的得分以及生命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孕产妇(P〈0.05),HIV感染孕产妇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主要与RP、BP、SF、RE、MH相关(P〈0.05)。结论凉山州HIV感染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明显,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

  • 标签: HIV感染孕产妇 社会支持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6年至2019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境内新报告缅甸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合并感染者的HIV和HCV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德宏州境内新报告缅甸籍HIV/HCV合并感染者共1 289例,选取血浆样本留存量≥200 μL的996例患者进行HIV和HCV基因亚型检测。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HIV pol基因区、HCV核心蛋白结合包膜蛋白(core protein-binding envelope protein,CE1)基因区和非结构蛋白5B(non-structural protein 5B,NS5B)基因区,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基因分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HIV和HCV基因亚型逐年变化趋势。结果996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中,554例(55.6%)成功扩增HIV和HCV基因片段并明确分型。HIV和HCV基因分型呈多样化。HIV基因亚型以C型和BC重组亚型为主,分别占40.3%(223/554)和33.6%(186/554);其次为B型、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01_AE型,分别占6.5%(36/554)和3.6%(20/554)。HCV基因亚型以3b型为主,占31.2%(173/554);其次为6u、1a、6n、3a、6xg型,分别占19.5%(108/554)、17.5%(97/554)、11.4%(63/554)、8.7%(48/554)、6.3%(35/554)。2016年至2019年HIV C型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7.23,P<0.001),BC重组亚型呈上升趋势(χ趋势2=5.97,P<0.001)。2019年BC重组亚型构成比为54.9%(101/184),高于C型的21.7%(40/184)。2016年至2019年HCV 3b型、6u型、1a型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趋势(χ趋势2=1.43、1.79、0.39,P=0.152、0.074、0.695)。不同民族患者的HIV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P=0.037)。结论德宏州境内缅甸籍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IV和HCV基因亚型种类复杂多样。其中,HIV BC重组亚型成为优势传播毒株的趋势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境内缅甸籍人群中HCV和HIV基因亚型流行特征的监测。

  • 标签: HIV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基因亚型 缅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