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训诂研究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商务印书馆和语文出版社协办的中国训诂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于2004年10月15-17日在广西桂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近百篇。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训诂与古汉语词汇;训诂与文言文教学。

  • 标签: 训诂学 古汉语 语词 词汇 文言文教学 中文系
  • 简介:2010年11月5日-8日,中国训诂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武夷山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训诂研究会秘书处、厦门大学中文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联合主办。

  • 标签: 2010年 学术年会 训诂学 中国 教材语言 厦门大学
  • 简介:必寻其源、本立道生的传统上文谈了训诂与古代学术的第一个传统:必征诸实、形象可感的传统。现在谈谈第二个传统:必寻其源、本立道生的传统。历来的学术大师,不论其派别如何,都强调"必寻其源"。潘耒在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作序时指

  • 标签: 说文 古代学术 戴震 训话 学术大师 段玉裁
  • 简介:《碑雅》是我国宋代的一部博物类仿雅之作。它不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也是一部动物和植物词典。《埤雅》的训释内容、训释方法别具特色,开创了雅学名物研究的道路,体现了雅学的变革与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 标签: 陆佃 《埤雅》 价值 释义
  • 简介:2013年8月6日,“训诂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训诂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由中国训诂研究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民俗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这是训诂界和现代民族民俗文化学界的首次正式合作。会上就“训诂与民俗文化”“训诂与地域文化”“近30年训诂回顾与展望”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 标签: 文化研讨会 民族民俗 训诂学 理事会 中国 民俗文化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家通论性训诂著作,学科体系往往比较粗疏,行文重点也略有差异.最近,有人对冯浩菲先生一书的学科体系提出了质疑.实际上,冯书的学科体系有其合理的因素并有鲜明的特色,不必妄加指责.

  • 标签: 《中国训诂学》 学科体系 评价 冯浩菲
  • 简介:“中国训诂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于2016年11月19至2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训诂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会议共收到论文116篇,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110名学者出席大会,围绕着“训诂与中华传统文化”、“海峡两岸方俗语词研究”、“出土文献词语考释”三个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大陆 学术年会 训诂学 福州市 福建师范大学 发展研究中心
  • 简介:“‘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训诂’研讨会暨中国训诂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市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训诂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多名学者,提交论文69篇,围绕“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训诂”的主题,分“训诂与诠释学”、“国际化视野下训诂的任务”、“训诂与文化的传承传播”三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大陆 学术年会 训诂学 上海市 中西文化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某些大中型语文辞书在义项设置方面存在着漏收义项、误设义项、义项分合失当、义项次第失当等问题。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训诂的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那么辞书编纂就能够避免上述失误而做得更为完美。

  • 标签: 训诂学 辞书编纂 义项
  • 简介:<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中华书局)注此句为:“尝,曾。与人,为人。佣耕,受人的雇佣,替他耕地。”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注此句为“佣耕,即雇农。与人佣耕,做人家的雇农。佣通作庸,役也。”陈注“与人”为“为人”,“人”指地主。王注“佣耕”为“雇农”,把动词性的偏正词组“佣耕”,解成名词性的词组了。注“与人佣耕”为“做人家的雇农”,把“与人”的“与”当作动词,把“人”指地主,作定语了.

  • 标签: 史记 动词 汉魏六朝 古代汉语 战国策 偏正词组
  • 简介:上古神话研究中训诂方法的误用、滥用状况令人担忧。文章在对《后土后稷神农蓐收考》一文中典型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要使训诂从“专家之学”成为古文献解读的通用工具,在神话研究领域应注意训释对象的界线、同音替代中音系和语源上的限制以及训释本身的局限。

  • 标签: 神话 训诂 专家之学 通用工具
  • 简介:<正>中国训诂研究会于1983年11月24—27日在扬州举行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学术讨论会。殷孟伦、徐复、杨潜斋、周祖谟、胡厚宣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界人士150余人与会。共有论文77篇。叶圣陶专门为这次讨论会题词。与会者还应邀参加了王氏父子纪念馆揭幕典礼。

  • 标签: 学术讨论会 王引之 王念孙 段玉裁 训诂学 王氏父子
  • 简介: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门话题。汉语语义研究源远流长.本文仅就传注训诂里有关语义训释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古代训诂家对古代汉语语义进行探索发掘的经验,论述了传注训诂在研究汉语语义方面的特殊价值.如何与现代语义学接轨,建立汉语语义学,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标签: 传注训诂 汉语语义语境 以意逆志
  • 简介:翻译至少包括三个过程:阐释过程、表达过程和接受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表达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阐释过程和接受过程都是为了表达过程服务的。当然,这里的接受过程指的是翻译者在完成了跨语表达之后,为了进一步润色而回过头来审视,以便进一步修正,让译文更为完美。作为翻译过程第一步的阐释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到位地为表达过程提供意义,为表达过程服务。阐释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表达。因此,翻译中的阐释和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意义的阐释主要是为了理解、衍生阐释对象的意义,而翻译的阐释行为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跨语表达。尽管翻译阐释和一般意义的阐释存在着目的上的不同,但它们毕竟都属于阐释行为,所以不妨借用一般性阐释学中对阐释过程的描述来探讨翻译的阐释过程。不过,在这里,这种探讨方式是回溯式的,只能借助翻译的结果来还原出译者在获得翻译结果之前的阐释行为,因为直接考察实施翻译行为的翻译者的内心阐释活动不易做到。

  • 标签: 阐释学 翻译者 翻译行为 训诂 接受过程 翻译过程
  • 简介:“教”与“学”始终是教育学以及教育哲学所探讨的核心话题。然而。相关专题或停留在空洞的文字演绎上,或仍流连于概念论的偏解。就中国文化来说,指规“教”与“学”之意。则当始自训诂而非西学的概念论模式。汉字的宇义寓于它的形中,打开字形之所指即敞亮了“教”之原义。“学”亦如此。借助中国文化的训诂、文字、音韵学等,重释“教”与“学”的身体结构的原始关联,为浸身性教育范式开启新路径才是对教育学的最切要之贡献。

  • 标签: 示范 浸身
  • 简介:训诂应分一般训诂与名物训诂。通过或结合训解直接或间接名物来训释词义者,为名物训诂。它可以扩大训诂面,增加训诂效用,提高训诂成功率、精准度。作名物训诂有四条章法:定物点、训名物、理古训、用多证。

  • 标签: 名物 训诂 传统训诂 名物互求 文化史证 考古文物证
  • 简介: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 标签: 训诂释义 内涵 表述
  • 简介:学术界对《毛诗正义》训诂研究多集中单篇论文中,主要在"文势"、"疏不破注"、释经特点及体例、语法、修辞、词汇及注释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缺少系统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毛诗正义》 训诂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