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士静脉采血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诊室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8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CRP检测予以诊断和评估,观察组检测PCT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比较两种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出现2例漏诊、4例误诊,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90.0%,其中敏感性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后时间为(12.5±4.1)天,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0.0%、15.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是一种简便、高效检测方法,可实现早期确诊,为治疗争取时机,同时对疾病情及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提供指导以改善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肠损伤(AGI)评分对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性胰腺坏死及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AP数据库中719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MAP组(506例)、MSAP组(112例)和SAP组(101例),对3组AP患者进行AGI、APACHEⅡ、MCTSI和BISAP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比较上述4种评分系统对AP患者住院天数、病情严重程度、胰腺感染性坏死及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MAP组无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和患者死亡;MSAP组9例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2例死亡;SAP组19例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8例死亡。AGI评分与AP患者住院天数有较强的相关性(r=0.619)。AGI、APACHEⅡ、MCTSI、BISAP评分预测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MSAP+SAP)的AUC值分别为0.967(95% CI 0.951~0.982)、0.769(95% CI 0.729~0.899)、0.842(95% CI 0.809~0.875)、0.862(95% CI 0.832~0.893);预测感染性胰腺坏死的AUC值分别为0.803、0.677、0.692、0.724,95% CI分别为0.724~0.882、0.573~0.781、0.582~0.801、0.636~0.812;预测患者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915、0.597、0.659、0.812,95% CI分别为0.843~0.986、0.444~0.751、0.498~0.882、0.698~0.926。AGI评分的预测价值均最高,其次为BISAP评分,且这两项评分的相关性最高。AGI联合BISAP评分对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性胰腺坏死和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988、0.837、0.942,95% CI分别为0.982~0.994、0.770~0.903、0.897~0.987)优于AGI、BISAP单项评分。结论AGI评分联合BISAP评分可以更有效地预测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或患者死亡。

  • 标签: 急性胃肠损伤 胰腺炎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LD-MSCT)检查肺结构、肺气肿指数(E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确诊的150例稳定期COPD患者资料,采用LD-MSCT检查患者的肺结构指标、肺气肿定量分析采用低密度衰减区体积(LAA)占全肺体积百分比、支气管壁厚度WT))、支气管壁增厚(BWT)以及全肺最大呼气与最大吸气肺气肿指数(EI),对COPD患者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CAT进行评估,并按照COPD全球倡议(GOLD)标准进行分级比较。结果:不同GOLD分级的COPD患者LAA、最大呼气和最大吸气EI值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542,F=33.964,F=42.528;P<0.05);而WT、BW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CAT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184,P<0.05);COPD患者LAA、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EI与CAT评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88,r=0.593,r=0.674;P<0.05)。结论:LD-MSCT检查肺结构指标、EI指数与稳定期COPD患者的CAT评分具有严格的相关性,LDMSCT检测可以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评估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COPD评估测试 评分 多层螺旋CT 肺气肿指数
  • 简介:目的快速评估2007年1月份廊坊市城区居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和流行性感冒(流感)样病例的发病、诊疗情况以及2006年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方法设计统一调查问卷、采用电话访谈方法,随机调查廊坊市常住居民315户,973人。结果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28日廊坊市城区居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罹患率为17.2%,流感样病例罹患率为4.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到医院就诊率为62.9%,自行服药率为61.1%。流感样病例到医院就诊率为80.0%,自行服药率为57.5%。2006年居民流感疫苗调查接种率为12.1%,各年龄组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P〈0.05)。结论廊坊市城区居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罹患率较高,流感样病例罹患率较低。2006年廊坊市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偏低,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如≥60岁老人或有慢性病的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也偏低。

  • 标签: 流行性感冒样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 流感疫苗 快速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变化在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96例危重患者,按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症(TCP)组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非TCP),按有无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动态观察所有患者第1、3、5、7、9天血小板的计数变化,对APACHEⅡ评分、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等进行前瞻性分析,分析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血小板动态变化。结果TCP的发生率为28.06%,TCP组比非TCP组具有更高APACHEⅡ评分,更高的死亡率、出血发生率以及MODS发生率,且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存活组血小板计数在经过入ICU3天短暂下降后第5~9天开始逐渐上升,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在每个观察时相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改变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危重病患者 APACHEⅡ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诊断中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研究收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分析对象,共计62例,研究项目开展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依据美国心脏医学会界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进行分组,将LVEF指标低于35%患者设为对照组,将LVEF指标介于35(含)-49%患者设为研究组,均予以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诊断。结果:对照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Q波异常、St-t段改变、QT间隙延长等异常指标均高于研究组(P

  • 标签: 心电图 心脏彩超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严重程度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脑钠肽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所发挥的积极价值。方法:分析选择90例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设定为观察组,并在组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同期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初入院时血浆脑钠肽水平进行检测,测定观察组患者治疗2d、5d后的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观察组内各个分型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进行研究患者所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情评估中,心脏彩超所体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将这50名患者称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公司职工5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的患者们按照是否还活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存活组为45例,死亡组为5例。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AP(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的相关指标,同时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PAP、右心室舒张功能和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结果:经过心脏彩超的检查后,可见研究组的各项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与存活组的数据差异同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彩超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可以对患者的右心室的功能结构以及右心室的功能改变有效地显示。在临床的治疗以及对于患者病情状况的反映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心脏彩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应用蒙医脉诊对病情评估的作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800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组内患者性蒙医脉诊(蒙医切脉法),借助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开展预评分,5分以上为纳入标准行蒙医脉诊,分析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脉象表征。结果:800例患者中有467例(58.38%)患者出现特异性脉象改变,例如恶性肿瘤晚期行蒙医脉诊出现不全脉、间歇脉以及反常脉;严重贫血行蒙医脉诊出现数脉、滑脉;肺栓塞行蒙医脉诊出现滑脉、弦脉、电解质紊乱行蒙医脉诊浮脉和迟脉均提示该病症的危重性。结论:为急危重症患者行蒙医脉诊评估其脉象特异性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因此院内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可将蒙医脉诊作为病情快速评估防方法之一。

  • 标签: 急诊科 急危重症 蒙医脉诊 病情评估 脉象表征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序贯评估病情,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接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抢救时间和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抢救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序贯评估病情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序贯评估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计数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评估价值。方法3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因子检测,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血细胞计数检测中的WBC、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因子检测中的PT、TT、APTT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细胞计数中的WBC和L%与肝功能损害指标的Tbil、Dbil比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而凝血因子中的PT、APTT与肝功能损害指标的ALT、DBil、AST、TBil比较,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细胞计数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可以反映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损害程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血细胞计数 凝血因子 急性乙型肝炎 评估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并与其他常规凝血指标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0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及基本临床资料,入ICU首日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血小板计数(PLT)等常规凝血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病情评分,并记录ICU住院期间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临床事件发生情况,观察28 d预后。分别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及28 d预后分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常规凝血指标与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常规凝血指标对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并进一步根据PT最佳截断值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分层下主要临床及终点事件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危险分层下28 d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T延长是否为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2例患者中,120例发生脓毒性休克,182例未发生;28 d死亡75例,存活227例。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症组相比以及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均表现为PT、APTT、TT更长,D-二聚体、FDP更高,FIB、AT、PLT更低;相关分析显示,常规凝血指标中PT、PLT与SOFA评分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503、-0.524,均P<0.01),P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较好(r=0.40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对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均有最佳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31(0.783~0.879)、0.739(0.674~0.8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8 s、16.3 s,敏感度分别为64.2%、72.0%,特异度分别为89.0%、70.9%;基于PT水平危险分层显示,与PT≤16.5 s组(n=199)相比,PT>16.5 s组(n=103)28 d病死率、脓毒性休克和DIC发生率、SOFA及APACHEⅡ评分均更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16.5 s组28 d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PT≤16.5 s组(52.43%比86.93%;Log-Rank检验:χ2=49.42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16.5 s为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一(纳入SOFA评分):优势比(OR)及95%CI分别为6.003(3.040~11.855)、4.842(2.114~11.089);模型二(纳入APACHEⅡ评分):OR及95%CI分别为7.675(4.007~14.702)、5.160(2.258~11.793)〕。结论与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相比,P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潜在的最佳预测价值,入ICU首日PT>16.5 s的脓毒症患者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及短期死亡的风险更高。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重症监护病房 凝血酶原时间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并研究其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E组)和正常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并比较其差异,分析不同视网膜病变中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差异。结果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DRE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I级、II级、III级和IV级中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病变分级越高,血清脂联素越低,内脂素水平越高。结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低脂联素血症和高内脂素血症,其水平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 标签: 2型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脂联素 内脂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身抗体和免疲功能指标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评估病情的价值。方法在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受原发性胆汁性野硬化治疗患者中选取70例为研究组,择取我院同期来院接受非原发性胆计性肝硬化治疗的患者79例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患者自身抗体AMA-M2、LK-MGP-210、LC-1和SP100的阳性检出率比对照组明显高,这些指标(P<0.05)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抗体和免疲功能指标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有应用价值,提高病情诊断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自身抗体 免疫功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25)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66例,其中脓毒症55例,脓毒症休克111例;存活150例,死亡16例。比较不同类别及预后脓毒症患者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脓毒症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乳酸(Lac)、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量表(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量表(APACHEⅡ)评分低于脓毒症休克者(P<0.05),脓毒症者血清microRNA-25水平高于脓毒症休克者(P<0.05)。存活者PCT、D-D、Lac、Cyst-C、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者(P<0.05),存活者血清microRNA-25水平高于死亡者(t=10.09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c、Cyst-C、microRNA-25、SOFA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86、9.152、0.135、4.359,P=0.034、0.044、0.040、0.004)。结论血清microRNA-25水平下降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可用于临床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微小核糖核酸 脓毒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