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探讨妊娠期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2006.5~2008.9对9例妊娠期因严重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年龄23~30岁,平均24.8±2.7岁;孕龄13~24周,平均17.7±3.8周;先天性心脏病6例,心脏瓣膜病3例,其中8例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过程全程监测胎心;7例采用常温或浅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灌注,2例采用中、深低温,中低流量灌注方式;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60~80mmHg,流量3.0~3.6L/㎡,SvO2>70%,Hct>26%,依血气分析调整内环境;麻醉后给与黄体酮20~25mg。结果8例预后良好,康复出院;1例在术后18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无死胎及自然流产现象发生;麻醉诱导插管、体外循环开始、主动脉阻断及开放等操作对胎儿心率有明显影响;低体温和低流量可导致胎儿心率明显降低。结论保持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及缩短低温灌注时间可减少心脏手术中死胎及流产发生。

  • 标签: 妊娠期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8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8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8例,年龄2-17岁,平均8岁,室间隔缺损2-20mm,膜周部74例,干下5例,肌部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或乱圆孔未闭20例,右室流出道狭窄2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0例,术前均有明确的超声诊断,予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合并房间隔缺损予房间隔缺损修补,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右室流出道狭窄疏通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3例出现残余分流,分流量较小,未予特殊处理,密切随诊,6-14天出院,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手术修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术中的操作技巧,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手术
  • 简介:摘要随着近几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数病例的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及ICU停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而深受临床推广。下面本研究就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确保 CRRT 顺利进展,使患者得以更好地生存。 方法: 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 CRRT 治疗的 48 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 和观察组 ( 免冲洗 ), 通过酶联免疫分析 (ELISA) 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 1+2(PF1+2) 和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TG) 的变化。 结果: 两组 PF1+2 和 β-TG 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 5h 以上 , 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 5h 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 , 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 , 但超过 5h 时 ,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 结论: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 5h 以上 CRRT 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crrt 患者 体外循环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113例接受CPB心脏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AKI进行分组研究,应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患者平均年龄(49.6±16.8)岁,其中合并糖尿病11例(9.7%);高血压30例(26.5%);贫血8例(7.1%)。术后共2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17.7%,其中术后48h内诊断的AKI和术后48h至7d内诊断的AKI的构成比分别为95%和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增多等因素与患者术后发生AKI相关。结论AKI是接受CPB心脏手术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心、肾功能,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减少输血量,维持术后循环稳定可以降低CPB心脏手术后AKI发生。

  • 标签: 体外循环手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室治疗的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方法,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三个角度详细介绍了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内容;结果该组80例患者在10-25d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该组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康复中出现意外,2例感染,1例切口裂开,意外率3.75%,经治疗后全部康复,治愈率100%;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积极的护理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对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患者病痛,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医疗中广泛推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配合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确保CRRT顺利进展,使患者得以更好地生存。方法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CRRT治疗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和观察组(免冲洗),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的变化。结果两组PF1+2和β-TG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5h以上,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5h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但超过5h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5h以上CRRT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crrt患者 体外循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确保CRRT顺利进展,使患者得以更好地生存。方法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CRRT治疗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和观察组(免冲洗),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的变化。结果两组PF1+2和β-TG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5h以上,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5h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但超过5h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5h以上CRRT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crrt患者 体外循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优质手术护理配合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20例,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手术护理配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评分36.25±2.05、37.91±2.37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满意率为98.68%明显高于对照组89.38%(P

  • 标签: 心理干预 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在此次研究实施中,将纳入22例在CRRT治疗期间出现体外循环凝血的患者参与实验,并在同期选取100例未出现凝血的患者进行对照组,分别命名为患者组、正常组,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凝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经两组研究对象CRRT治疗期间的数据显示,γ-谷酰胺转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CRRT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引起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应重视具体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 标签: CRRT 体外循环凝血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n-PumpCABG,on-pump)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CABG,off-pum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2年7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1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对其术后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3例,住院死亡1例,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6小时,ICU住院时间平均1.5天;on-pump组并发症20例,住院死亡5例,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8小时,ICU住院时间平均3.6天。结论非体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但非体外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比体外循环患者低,ICU住院时间短。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体外 非体外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invasiv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iECC)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目的是尽可能减轻CPB技术的各种不良并发症。文章综述了近些年MiECC技术的发展和在不同种类心外科手术中的研究现状。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证明此技术可以减轻CPB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术中失血与出血,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释放,实现多重器官保护,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但是在不同种类手术中,MiECC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外科手术 搏动灌注 微创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CPB)是将体内静脉血引至体外进行氧合,然后再输回体内,如此血液可以不经过心脏和肺而进行周身循环。心脏内因无血液流动,为外科医师提供了切开心脏进行直视手术的条件,这种方法可使心内操作时间大为延长。为了确切地纠正心内畸形并尽量缩短人工心肺机转流时间,手术野的正确暴露相当关键。如手术体位放置不当,既不利于手术医生的操作,也容易发生多种体位并发症。通过对54例心脏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采用标准的体位安置方法及护理后,于术后第2-5天对患者发生体位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对心脏及大血管手术患者易发生的体位并发症的防范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循环 手术体位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 简介:摘要胸部恶性肿瘤预后差,体外循环(CPB)技术扩大了手术适应症,降低了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现对CPB辅助下胸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概况、手术指征、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评价和展望等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循环 胸部恶性肿瘤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