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1月~2019.1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研究对象选取例数为80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住院时间对比上,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所使用的时间较短;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上,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在治疗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使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1月~2019.1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研究对象选取例数为80例。根据治疗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住院时间对比上,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在呼吸机使用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所使用的时间较短;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比上,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在治疗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病患,使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心脏瓣膜置换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实施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效果。方法:笔者选择4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均实施瓣膜置换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实施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预防心率失常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0例行心内直视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预防心律失常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9例顺利出院。术后当天68例患者(86.07%)转为窦性心律。79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以上,72例(91.13%)为窦性心律。结论术后严密监护和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赢得治疗时机,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双极射频消融 瓣膜置换术 心律失常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9-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手术室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手术室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配合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手术室护理模式通过沟通与教育、情绪支持、个性化关怀和患者参与决策等方面的改进,提高了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手术配合度。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手术,并积极参与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手术的成功进行和良好的康复结果。

  • 标签: 无缝隙手术室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0月择期行胸骨正中切开下心脏瓣膜置换(单瓣/双瓣)患者64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BMI18~26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2):对照组(C组)与个体化PEEP组(P组)。充分肺复张后,C组设置PEEP为4 cmH2O;P组采用阶梯PEEP法进行PEEP滴定。2组患者入ICU后设置PEEP 4 cmH2O。于麻醉诱导前(T0)、肺复张前(T1)、PEEP通气20 min(T2)、术后2 h(T3)及术后24 h(T4)时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IL-6及TNF-α浓度,T1~T4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气分析诊断肺部并发症。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结果P组PEEP[(6.1±1.4) cmH2O]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P组T3时血清IL-6和TNF-α浓度降低,T2时CVP升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停机后早期应用个体化PEEP通气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正压呼吸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单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体重47~86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4):对照组(C组)、静吸复合麻醉组(CA组)和七氟烷组(S组)。CPB期间,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C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3 mg·kg-1·h-1,同时经膜式氧合器吸入0.5 MAC七氟烷,S组CPB经膜式氧合器吸入(1.0~1.5)MAC七氟烷。3组中均维持麻醉镇静指数值40~60。于麻醉诱导前(T1)、停CPB后30 min(T2)、停CPB后6 h(T3)和24 h(T4)时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SE和Tau蛋白浓度。结果与C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CA组T2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与CA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9月内我科收诊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治疗患者作为对象,按照11比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围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期呼吸系统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中,加强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推广。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呼吸系统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脑静脉血氧含量的变化。方法在中不同时点诱导气管插管后10min(T136.5℃)、转流低温期(T232℃)、复温期(T334℃)、转流结束20min(T436.5℃),分别采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样本行脑静脉血氧变化监测。结果在在体外循环开始后Hb、PaO2、CaO2、Cjv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温度降低PjvO2、SjvO2升高,O2ER、O2EI降低;复温后PjvO2、SjvO2下降,O2ER、O2EI升高,CjvO2持续下降。结论脑组织氧耗随温度下降而减少,温度上升而增加;复温时注意加深麻醉,缓慢复温以减少脑氧耗,保持脑氧供需平衡。

  • 标签: 体外循环 温度 脑静脉血氧含量
  • 简介:近10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医治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模式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置换(TAVR)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创新技术之一。自2002年第1例人体经导管置入人工主动脉瓣膜起至今,全世界已有超过近6万例患者接受TAVR。

  • 标签: 介入治疗 瓣膜置换 主动脉瓣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知的4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24例,分别给予其常规门诊随访与延续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术后半年甲组患者对抗凝知识熟悉率与抗凝治疗依从性分别为37.5%、58.33%,而乙组则分别为83.33%、83.3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给予其延续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抗凝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延续护理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方案联合循证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干预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卧床天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恶心、呕吐、腹胀、低血糖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卧床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采用规范化护理方案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康复护理 循证护理 规范化护理 并发症
  • 简介:心脏瓣膜置换已成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治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们收治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12例,均行心脏人工瓣膜置换。现总结分析本组手术患者的术前心功能分级与术后30d内病死率的关系,旨在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的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患者的选择和手术时机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人工瓣膜置换术 风湿性心脏病 心功能分级 术前 预后 心脏瓣膜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并伴有心房颤动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回顾性分析患者进行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20天左右,发生窦性性心律患者18例,2例为Ⅰ°房室传导阻滞。20例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恢复出院。出院后90天进行随访并统计出,发生窦性心律病例18例,2例依旧是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对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瓣膜置换和同期射频消融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摆脱诱发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原因,同时保证电解质不紊乱,并做好抗心律异常药物的服用,以及起搏器的辅助使用等护理,可有效在患者术后避免心律失常,进而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其价值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护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2014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首次接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45例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直接使用库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1)、毕(T2)、术后24h(T3)、术后第7天(T4)的动脉血液携氧功能指标,包括RBC、Hb、红细胞比容(Hct)、氧合指数、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2,3-DPG)、红细胞变形指数(RCD).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2时点的RBC分别为(3.59±0.37)×1012/L和(3.64±0.44)×1012/L,Hb分别为(101.26±19.54)g/L和(102.38±20.05)g/L,Hct分别为(0.35±0.12)和(0.34±0.13),较组内T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T3和T4与组内T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在T1-T4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15.14±51.24)、(348.33±39.45)、(317.59±33.36)和(377.16±45.44)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则分别为(418.16±52.18)、(344.44±42.20)、(320.65±35.11)和(375.24±43.94)mmHg,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内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红细胞2,3-D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RCD术后较术前的有明显增高(P值均〈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中血液携氧功能无明显损伤,可减少库血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输血 自体 体外循环 心瓣膜置换术 携氧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6例作为研究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远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后,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康复,疗效确切。

  • 标签: 康复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病患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7月~2019.7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心脏瓣膜置换的病患,所选取的例数为6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病患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则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在经过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相对较好;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较低;在生活质量对比上,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数值相对较高(P<0.05)。结论: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的病患在围手术期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围手术期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磨汤联合西药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康复效果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随机选择92人进行研究,时间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并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及康复干预,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四磨汤干预。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生长激素(GH)、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上述,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明显增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修复及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自主饮食,提高机体营养水平,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 四磨汤 胃肠道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延续性护理用于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的效果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6分钟步行距离、生理、心理、社会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 延续性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治疗后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甄选在我院心外科进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治疗的患者61例,样本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4月期间,选取患者依据信封抽取方式予以随机分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命名为探究组,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数据分析:探究组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可自理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治疗后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可以良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表现在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可自理时间减短几方面,值得依据临床需求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术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