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瓣膜置换术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生物瓣膜置换术基础上结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观察组cTnI、CK和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降低MMP-2和MMP-9水平。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生物瓣膜置换术 尼可地尔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单中心应用J-Valve经心尖导管内瓣膜置入术治疗复杂瓣膜疾病的经验。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共40例瓣膜病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了J-Valve经心尖导管内瓣膜置入手术治疗。其中,主动脉瓣置换为31例(16例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病变,15例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病变),主动脉瓣瓣中瓣3例,二尖瓣瓣中瓣5例,三尖瓣瓣中瓣1例。全组患者平均年龄(76.4±7.0)岁,65%为男性。术前平均STS评分和EuroSCOREⅡ评分分别为(6.8±4.6)%和(8.2±6.7)%。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术中中转开放1例,术中即刻瓣中瓣2例。术后发生卒中1例,心功能不全2例,心尖部假性室壁瘤1例。出院时,合并轻中度瓣周漏1例。随访期内,死亡1例。与术前峰值的流速和跨瓣压差相比,术后及随访期均显著降低。J-Valve经心尖导管内瓣膜置入系统对高危、高龄、二次换瓣患者可以降低手术风险,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瓣膜置换术后实施ICU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40例(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均进行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ICU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0例)与ICU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0例),观察护理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瓣膜置换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ICU综合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ICU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对于外科手术评分高危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手术策略。该文报道了一例27岁的男性患者,出生时发现“法洛四联症”,先后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外科三尖瓣置换术。此次因三尖瓣生物瓣膜衰败入院,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逐渐危重,尝试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术,最终成功利用瓣中瓣技术将SAPIEN3球扩瓣膜经股静脉入路植入衰败的外科瓣膜位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超声心动图证实SAPIEN3瓣膜的位置和功能正常,无反流。

  • 标签: 三尖瓣 经导管瓣膜置换术 生物瓣膜衰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ICU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治疗,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参照组46例与试验组46例,参照组护理以常规护理为主,试验组护理以ICU综合护理为主,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在护理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护理后均降低,试验组降低效果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参照组为50.00%,试验组较参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48%,参照组为73.91%,试验组较参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经ICU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护理满意度提升。

  • 标签: ICU综合护理 瓣膜置换术 重症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因冠心病合并瓣膜病而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电脑分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分析在不同治疗干预下,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脑钠肽)。结果: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等临床数据,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脑钠肽等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效果,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后,改善了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心功能以及临床数据,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心脏瓣膜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冠心病合并瓣膜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病人心肌损伤所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心脏瓣膜病病人6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所选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接受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同期手术治疗,一共3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病人接受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进行治疗,一共3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接受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治疗的研究组病人体外循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N末端B型脑钠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呼吸机应用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整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为心脏瓣膜病病人提供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明显加强对病人的心肌保护,降低心肌缺血时间,加快病人康复速度,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心肌损伤,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胸心外科协会(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在2021年ESC年会期间发布,完成了对2017版指南的重要更新。该文结合我国瓣膜病发展现状,在策略评估、治疗方式、新技术和新器械研发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对新版指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期对我国现阶段心脏瓣膜病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AK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连续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临床指南的AKI定义标准诊断术后早期AKI并进行分期。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AKI将入选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后早期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早期AKI患者的预后。结果600例心脏瓣膜术患者入选本研究,非AKI组403例,AKI组197例,心脏瓣膜术后早期AKI的发生率为32.83%。两组患者在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院内病死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KI组患者中,Ⅰ期患者160例(81.22%),Ⅱ期33例(16.75%),Ⅲ期4例(2.03%),不同分期的AKI患者住院期间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院内病死比例上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重指数≥24.0 kg/m2、有心脏手术史、基线血肌酐>115 μmol/L、血白蛋白<35 g/L、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入ICU血糖>11.1 mmol/L、术后48 h内最高血糖与术后0 h血糖差值≥2 mmol/L、术后入ICU血乳酸>4 mmol/L和术后48 h内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9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心脏瓣膜术后48 h内AKI发生率>30%,男性、超重/肥胖、有心脏手术史、术前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水平波动大、高乳酸血症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是心脏瓣膜术术后早期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心脏手术术后AKI严重影响患者早期预后,AKI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 标签: 危险因素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心脏瓣膜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LCOS)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瓣膜术且年龄≥60岁、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将患者分为LCOS组和非LCOS组。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手术资料。以是否发生LCOS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连续型变量的变化趋势对术后LCOS发生风险的影响,在危险因素中取连续型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年龄(65.3±3.8)岁。LCOS组21例,非LCOS组9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及脑血管疾病、术前LVEF<40%、失血量/总血容量>20%、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5.067,95%CI 1.320~19.456,P=0.018)、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OR=3.100,95%CI 1.026~9.368,P=0.045)、合并肾功能不全(OR=3.627,95%CI 1.018~12.926,P=0.047)、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OR=4.539,95%CI 1.483~13.887,P=0.008)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60~<65岁患者比较,65~<70岁(OR=1.784,95%CI 0.581~5.476)与≥70岁(OR=4.400,95%CI 1.171~16.531)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升高;随年龄增加,LCOS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24)。与体外循环时间≤90 min患者比较,>90~110 min(OR=1.917,95%CI 0.356~10.322)、>110~130 min(OR=1.437,95%CI 0.114~18.076)及>130 min(OR=5.750,95%CI 1.158~28.551)患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更高;随体外循环时间变化,术后LCOS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09)。结论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老年人 巨大左心室 低心排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
  • 简介:摘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心室重塑、心衰等远期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面临的可能问题,而精准的护理则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精准护理的概念、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营养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及心脏康复进行综述,旨在为心脏瓣膜病患者精准护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精准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采取介入治疗开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病例:114例,病症: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入组时间:2019年5月-2021年5月,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方式,组别:实验及对照,各57例,治疗方式:常规治疗和介入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优化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前尿道瓣膜合并阴茎下弯致尿道瘘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国内外报道少见。我院收治2例因阴茎外观异常就诊的患儿,诊断前尿道瓣膜合并阴茎下弯致尿道瘘,均行尿道憩室切除+尿道瓣膜切除+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其中1例同期行Duplay尿道成形术,1例行Duckett尿道成形术。2例术后分别随访10、15个月,未见尿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阴茎下弯残留等并发症。

  • 标签: 前尿道瓣膜 阴茎下弯 尿道瘘 前尿道憩室 尿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