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损伤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8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为观察组(29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29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压力损伤发生、手术压力损伤首发时间及护理满意。结果两组的手术压力损伤发生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两组的手术压力损伤首发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更晚(P<0.05)。两组的护理满意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压力损伤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手术压力性损伤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制液压垫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平卧病床后压力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卧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定时翻身,手法皮肤按摩,实验组除定时翻身,采用规律液压垫按摩。分别予入院前,入院后1天,入院后3天,入院后7天,进行Braden评分并记录。结果两组患者的Braden压疮评分、压疮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舒适度、干预后VAS评分及对护士操作满意度方法,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液压垫对于老年卧床患者压力皮肤损伤起到预防作用,并降低褥疮风险,提高了患者的卧床舒适度。

  • 标签: 液压垫 卧床 压力性皮肤损伤 Braden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以临床工作中胃管所致压力损伤这一事件为切入点,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事件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整改、总结,探讨RCA这一管理工具在此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结合现在临床工作中胃管固定的现状,对其所导致的压力损伤事件进行原因的分析、整改措施的探讨,并将新的改良固定方法在临床试用,比较其成效,对RCA的效果应用进行总结。结果应用RCA寻求胃管所致压力损伤的根本原因,并对其提出针对的整改措施,在临床试用后收到良好效果,对比RCA应用前后,胃管所致压力损伤的发生明显下降。结论使用RCA能找到胃管所致压力损伤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RCA) 胃管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就伤口造口小组在压力损伤高危患者皮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压力损伤高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其皮肤管理中组建伤口造口小组进行护理。结果通过相关护理,患者发生压力创伤情况有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的皮肤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患者满意度的提高。结论在压力损伤高危患者皮肤管理中组建伤口造口小组进行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伤口造口小组 压力性损伤 高危患者 皮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专案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8月收治的240例新生儿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专案。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专案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专案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专案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9年 1月至 8月收治的 240例新生儿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 12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专案。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专案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专案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压力损伤中应用疼痛评估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压力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 44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 2017年 6月至 2018年 6月,通过压力损伤风险评估对患者入院和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并将疼痛评估纳入其中,对压力损伤病程进展和疼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4例患者共接受 220次疼痛评估和压力损伤风险评估,根据 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疼痛评估和压力损伤风险评估的 R值为 0.814, P

  • 标签: 疼痛评估 压力性损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压力损伤中应用疼痛评估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压力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44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通过压力损伤风险评估对患者入院和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并将疼痛评估纳入其中,对压力损伤病程进展和疼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4例患者共接受220次疼痛评估和压力损伤风险评估,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疼痛评估和压力损伤风险评估的R值为0.814,P<0.05,两组呈正相关,且由压力损伤导致的疼痛分值通常在3分及3分以下。结论压力损伤病情与疼痛为正相关,对疼痛加强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风险,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疼痛评估 压力性损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重症颅脑损伤为危急重症之一,具有死亡高、病情严重、预后差与致残高等特点,不仅能够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目的 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干预价值。方法 纳入 2016年 5月~ 2019年 2月中心医院接诊的重症颅脑损伤病患 60例,同时将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 A组和 B组( n= 30)。对两组都施以常规护理, A组加用整体护理。分析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的致残作出比较。结果 A组干预后的 ADL评分为( 69.12±6.52)分,比 B组的( 50.36±4.81)分高, P< 0.05。 A组的致残为 16.67%,比 B组的 46.67%低, P< 0.05。结论 采取整体护理法对重症颅脑损伤病患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减少致残风险,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致残风险 生活能力 整体护理法 改善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压力损伤发生及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重症脑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0例)0.00%低于对照组(5例)25.00%,(X2=5.7143,P=0.0168)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月的GCS评分为(13.55±1.34)分高于对照组的(11.57±3.21)分,(t=2.5456,P=0.0151)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中积极应用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压力损伤,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重症脑外伤术后昏迷 压力性损伤
  • 作者: 徐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1期
  • 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镇综合病房徐春【摘要】目的:探析疼痛评估在社区压力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6例压力性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疼痛评估,分析疼痛评分与压力性损伤程度的关系及疼痛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轻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不同组别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即患者疼痛评分与压力性损伤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压力性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疼痛评分存在正相关性,医生可根据疼痛评估结果指导后续医疗,以控制损伤进展,促进病情好转,值得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联合抗辐喷预防放射皮肤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行辅助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46例),B组(40例),C组(40例)。A组用三乙醇胺乳膏及抗辐喷,B组用三乙醇胺乳膏,C组用抗辐喷,随访24周,观察三组患者放疗照射部位放射皮肤损伤情况。[结果]A组较B组及C组出现放射皮肤损伤的平均发生时间要短,平均修复的时间要快,放射皮肤损伤发生及发生程度显著减少减轻,(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乙醇胺乳膏联合抗辐喷对预防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放射皮肤损伤疗效显著,保证放射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宫颈癌术后 放射性皮肤损伤 三乙醇胺乳膏 抗辐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消毒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降低感染的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160例动静脉内瘘需要穿刺的患者,分为80例研究组和80例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皮肤消毒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对照组在消毒后立即穿刺动静脉内瘘。对比两组穿刺后皮肤红、肿、热、痛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穿刺后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结果消毒液待干后进行穿刺的研究组没有一例发现红、肿、热、痛等现象,而对照组则发现有1例患者穿刺皮肤周围有发红的现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穿刺后2月内动静脉内瘘的感染,研究组为0%,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液未干燥时,对动静脉进行穿刺能使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消毒液或细菌会随着穿刺针进入血管内,同时,消毒剂对微生物作用时间也不够,因此引起感染,所以消毒皮肤待干后穿刺动静脉内瘘,能使其降低感染,从而能更好的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

  • 标签: 皮肤消毒 动静脉内瘘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延续护理对居家卧床老人压力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社区内114例居家卧床老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于居家卧床老人中,可有效降低压力损伤的发生几率,并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居家卧床老人 压力性损伤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压力损伤护理作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搜集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重点对象,根据实施护理方案的不同划分为参照组(传统护理模式)及观察组(预防护理模式),且每组等分成55例。经围术期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对所有患者的术后发生压力损伤情况给予观察与分析,并作出总结。结果通过对两组脊柱内固定围手术期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及不同的护理策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压力损伤的发生为1.81%,较参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压力损伤总发生的10.90%的临床效果更好。差异有可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骨科脊柱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采取带有针对的围术期压力损伤的防护干预对策,获得的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脊柱骨科 围术期 压力性损伤 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