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疾病中的 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在将其任意认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一代药物尿激酶予以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二代药物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以及 C-蛋白反应、白细胞介素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三项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 NIHSS评分以及 C-蛋白反应、白细胞介素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差异,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8月,共收治手部严重挤压伤伴掌浅弓缺损16例,均为手掌部严重创伤,伴有皮肤、掌骨、肌腱、神经及掌浅弓的损伤,创面以远手指组织无血运,手掌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7.0 cm。设计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动脉弓缺损,对其中7例软组织缺损者同时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5例行腹部皮瓣覆盖,4例行游离植皮术。出院后通过微信和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16例患者手指血运良好,皮瓣完全成活。其中受区创面15例一期愈合,1例游离植皮坏死,遗留创面经过换药后愈合;供区出现1例剥离皮肤坏死,行游离植皮后皮片成活,余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2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受区手部功能:优9例,良5例,差2例。结论腕部"H"型深、浅静脉具有解剖位置相对恒定、表浅、取材方便等优点,利用其修复掌浅弓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掌浅弓 血管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4例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照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观察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46例。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的误诊比例显著要低,脑实质损伤阳性率比例高,P<0.05;观察组发病48h内接受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早期诊断率较高,有利于抗凝治疗。

  • 标签: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应用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评价。方法选择从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 10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纳入研究工作,运用掷骰子方法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的溶栓总有效率为 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护理后 NIHSS评分为( 3.50±2.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6.60±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 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细节化优质护理 脑梗死静脉溶栓 应用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游离静脉皮瓣(FVP)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共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一期彻底清创,固定骨折并修复血管、神经和肌腱,待创面稳定后,采取FVP修复软组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均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皮瓣成活及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者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8个月,1例术后皮瓣动、静脉瘘形成致皮瓣臃肿,余14例皮瓣外形美观。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优5例(82~95分,平均90.2分),良10例(65~78分,平均69.9分)。前臂仅遗留线形瘢痕。结论前臂FVP切取简单、手术时间短、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损伤小、术后手功能良好,是治疗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游离静脉皮瓣 前臂 手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畸形患者,采用经颈静脉-上腔静脉途径构建轨道,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术后1、3个月时复查结果良好。房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患者可选择介入封堵治疗,推荐经颈静脉途径进行操作,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8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7~51岁。均不同程度合并肌腱、骨质等深部组织损伤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5 cm~2.0 cm×4.5 cm。均急诊采用游离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创面,以足内侧皮下静脉密集区域顺行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患指功能。结果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质地与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6例,良2例。结论在足内侧静脉密集区域顺静脉瓣膜方向设计足内侧静脉皮瓣,结合分流限制技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足内侧静脉皮瓣 修复 指掌侧损伤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泡型和囊型肝包虫病。泡型肝包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浸润或出芽方式增殖,可以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转移到脑、肺等其他器官,对患者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之称。肝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是病变晚期,终末期肝包虫病灶侵犯重要管道,致使根治性切除困难,手术风险高。本研究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右半肝和部分下腔静脉同时切除,同种异体血管修补缺损下腔静脉,术后顺利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皮瓣的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形皮瓣,模型组构建同样的轴形皮瓣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皮瓣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皮瓣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皮瓣术后72 h的皮瓣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及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血流灌注量=26.214,t细胞聚集度=20.923,t血流速度=10.492,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及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t频率=29.382,t振幅=33.8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皮瓣淤血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静脉淤血皮瓣 微循环 大鼠模型 微血管自律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近、中节掌侧软组织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们采用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10例手指近、中节掌侧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创面大小为1.2 cm×2.0 cm~2.0 cm×2.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3.0 cm~2.5 cm×4.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无一例出现明显回流障碍而坏死。早期观察(48 h内):7块皮瓣的颜色较白,3块皮瓣术后当时红润。中期观察(48 h至7 d):7块白的皮瓣从第三天开始逐渐红润,无明显肿胀,无张力水泡,质地好,皮瓣质量接近生理性皮瓣;3块红的皮瓣有2块出现轻度肿胀及散在水泡,颜色变紫,水泡消退皮结痂。后期(7 d至2个月),2块有水泡的皮瓣约在7、8周左右脱痂,皮瓣完全存活,无坏死,1块颜色略深,质地较硬。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14个月,平均6.2个月,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采用TAM评价患指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单干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近中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受区恢复快,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动脉化静脉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连续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以 2017年 9月 -2019年 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性护理,观察组采取连续康复护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连续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 ]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连续康复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正畸联合修复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 84 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42 例)和观察组( 42 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修复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咬合功能。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 92.86% 高于对照组 76.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治疗后,两组咬合功能均改善,观察组最大咬合面积( 218.64 ± 36.38 ) mm 2 、最大咬合力( 25.42 ± 8.35 ) kg 均高于对照组( 176.72 ± 28.56 ) mm 2 、( 17.61 ± 7.13 ) kg ,咬合力不对称指数( 15.27 ± 8.23 )低于对照组( 23.68 ± 1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观察组牙齿排列整齐、后牙咬合良好、前牙覆颌与覆盖良好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联合修复疗法有助于矫正患者牙齿,提升咬合功能,改善牙齿美观,效果高于单纯修复治疗。

  • 标签: [ ] 牙列缺损 牙颌畸形 正畸 咬合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栓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神经缺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6-2019.10月内接收的88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进行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44例,进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进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进行阿司匹林治疗后NIHSS评分,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患者采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强临床效果,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 标签: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分析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们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21指。缺损面积为1.8 cm×0.6 cm~2.9 cm×2.1 cm,皮瓣设计至少含1条隐神经足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神经皮支,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1指皮瓣全部存活。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2例手指出现瘢痕屈曲挛缩畸形,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60°。术后随访4~22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两点分辨觉为6.0~8.0 mm,平均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主动活动度:优16指,良3指,可2指。皮瓣感觉功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1954)评定:S4 15指,S3 5指,S2 1指。结论带感觉足内侧静脉皮瓣外观、质地接近手指,能修复受损的神经,重建末节指腹的感觉及功能,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神经 静脉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指掌侧固有动脉、足趾跖侧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取第2足趾趾腹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吻合足趾跖侧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足趾及手指指掌侧固有动脉,缝接趾-指神经,皮瓣大小0.8 cm×0.5 cm~1.0 cm×1.2 cm。供区手术创伤较小,足趾创面一期缝合。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9个月,2例采用微信随访,9例通过电话随访,4例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弹性较好,3个月后部分患者触觉恢复,4~6个月后痛觉部分恢复,足部供区外形较好,行走正常。结论吻合掌侧静脉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用解剖指背侧静脉,足趾可直接缝合,供区损伤小,手术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趾腹皮瓣 手外伤 指腹缺损 第2足趾 移植
  • 简介:摘要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VED)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中占大部分,在临床中常常合并其他类型ED而被忽视,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可导致VED。如今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明确,所以在其诊疗方面就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本文将静脉性ED现有诊疗研究进行综述,为大家对静脉性E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阳萎,血管性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辛伐他丁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5月~ 2020年 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18例脑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9例。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此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 +辛伐他汀治疗,疗程为 6个月。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肝素 -MnCl2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 TG)、血清总胆固醇( 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并通过 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 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 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TG、 TC、 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 TG、 TC、 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 P <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 0.05), 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P < 0.05)。 结论 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 ]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于本院实施诊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划入联合组与参照组(n=36)。参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使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治疗,比较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得到改善,但是联合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无显著差距,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水平显著下降,与参照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缓解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联合用药效果较好。

  • 标签: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脑血栓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患儿男,3个月龄,体质量3.7 kg,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给予牛心包补片行修补手术,术后6 d行心肺复苏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术后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考虑血栓栓塞,给予相应治疗。术后监护室滞留27 d,住院46 d。出院前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出院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颈内静脉内径正常,管腔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回声,出院8 d因呼吸费力收入普通儿科重症监护室,终因呼吸衰竭监护人放弃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上腔静脉 血栓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近吻合口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头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头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内瘘VJAS发生率及内瘘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内瘘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内瘘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内瘘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内瘘VJAS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