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13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前臂,选择2条基本相互平行的浅静脉,其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接近,皮瓣长轴与静脉走行一致,且2条浅静脉将皮瓣宽度分成约3等分,将切取的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于2条血管中间处纵行切开,并切除宽约2 mm皮下组织至真皮下血管网,结扎2条血管之间交通支。皮瓣不倒置,切取面积3.5 cm×2.5 cm~7.0 cm×4.0 cm。皮瓣内2条血管近端分别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结果13例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其中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1个月,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皮瓣质地柔软、无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皮瓣稍臃肿;皮瓣TPD为9~18 mm,平均13 mm。结论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率高,功能满意,指腹化改变,位置表浅,切取容易,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静脉皮瓣 前臂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复杂软组织缺损往往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肌肉、骨关节甚至器官损伤与缺损,不仅需要修复创面,而且还需行功能康复。复杂性软组织缺损涉及范围广、深度深、局部感染重,有的患者年老体弱且往往伴有较多的合并症(糖尿病、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给临床修复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就复杂软组织缺损的定义与分类、评估、修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指导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列缺损患者实施口腔种植修复对其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的改善。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时段内80例牙列缺损患者,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常规修复40例(归入对照组),口腔种植修复40例(归入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牙周袋指数和牙菌斑指数及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2组口腔功能各指标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牙齿舒适度、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稳定性评分均更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牙周袋指数、牙菌斑指数、并发症率均更低(P<0.05)。结论:对于牙列缺损患者应用口腔种植修复,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口腔健康的恢复,提高口腔咀嚼功能及语言功能,且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咀嚼功能 语言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出现血供障碍时改用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9年5月,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供障碍30例,将皮瓣内主干静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改成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6.2 cm×4.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远期随访皮瓣质地、色泽、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相近,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液循环欠佳后,将皮瓣内携带的1条主干静脉与拇指末节创面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皮瓣能够顺利成活,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另一道保障。

  • 标签: 静脉动脉化皮瓣 拇指 筋膜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患者的肩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锁骨上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2例,年龄35~74岁,记录皮瓣面积、分型、供区切口是否裂开和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情况。并应用快速上肢功能障碍简式评分表(quick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对符合纳入肩部、上肢临床功能评价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评价,对比锁骨型和肩峰型皮瓣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障碍情况,并选取43例中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30例,供区(观察组)和对侧(对照组)进行双侧对比评价。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获取锁骨上皮瓣面积(4~10)cm×(10~18)cm,3例(5%)患者供区缺损宽度为8~10 cm,无法直接拉拢缝合,制取局部皮瓣修复肩部缺损,其他病例均直接缝合;3例(5%)患者术后肩峰区切口裂开,局部换药2周后愈合。随访时间为6~43(27±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外形不满意。43例患者中锁骨型28例(65%),肩峰型15例(35%);肩峰型运动能力值、Quick-DASH值均高于锁骨型[(14.4±4.7)分比(11.8±3.1)分,t=2.105,P=0.048;(16.9±11.6)分比(12.2±7.1)分,t=2.284,P=0.033]。30例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观察组运动能力值、局部症状值及Quick-DASH值均高于对侧对照组[运动能力值:(13.4±5.8)分比(9.8±4.2)分,t=3.024,P=0.004;局部症状值:(4.1±1.0)分比(3.4±1.0)分,t=2.537,P=0.014;Quick-DASH值:(15.6±14.7)分比(5.2±11.1)分,t=3.106,P=0.003]。结论锁骨上皮瓣术后存在肩功能障碍,且与皮瓣分型相关。

  • 标签: 外科皮瓣 锁骨上动脉 Quick-DASH 供区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奇静脉弓瘤合并房间隔膨出并缺损1例。患者男性,36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感呼吸不畅10 d,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右侧后纵隔占位,建议上级医院检查。为系统治疗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胸外科。CT增强表现为奇静脉弓呈瘤样扩张,于2019年11月2日全身麻醉下行右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切除,综合影像与病理检查诊断奇静脉弓瘤。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奇静脉弓瘤 房间隔膨出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结扎静脉干方法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指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创面共12例13指的临床资料,对皮瓣的成活、质地、外观及修复手指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通过门诊随访7例,微信随访5例。结果12例静脉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成活皮瓣不臃肿,质地、色泽与患指局部正常皮肤接近,患指的伸、屈活动没有障碍,患者对患指的外观及功能等总体感觉比较满意,根据手指总活动度(TAM)标准评定:结果属优8例,良4例,中1例。结论通过结扎静脉干方式的改良单干型-静脉动脉化皮瓣手术,操作简便,修复临床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修复创面的一种选择,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动脉化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背静脉皮瓣桥接修复静脉缺损同时覆盖创面在断掌再植中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8例创伤性手掌离断伤,均有背侧软组织缺损伴有静脉缺损,静脉缺损长度3~6 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4 cm~5 cm×8 cm。急诊断掌再植手术分两组同步进行,取同侧或对侧足背静脉皮瓣,面积大小为4 cm×5 cm~6 cm×9 cm,桥接吻合修复断掌静脉的同时,皮瓣覆盖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定期随访。结果8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皮瓣修复术后出现皮缘1/5坏死,二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美观无臃肿,感觉恢复良好,手指功能评价采用TAM评分,3例优,3例良,2例中;供区愈合良好,行走功能良好。结论应用游离足背静脉皮瓣桥接修复静脉缺损同时覆盖创面,是断掌再植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断掌再植 足背静脉皮瓣 血管桥接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2日,对1例左手示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动脉化静脉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创面大小2.5 cm×4.5 cm,皮瓣切取面积大小2.7 cm×4.8 cm,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皮瓣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血运良好,略有色素沉着,外观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8.0 mm,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为优。

  • 标签: 腕横纹皮瓣 手指 动脉化静脉 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康复护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间2月至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从中抽取出64例来参与本文研究,并将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一组设为常规组,另一组则设为康复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并对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从护理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NIHSS评分上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从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NIHSS评分上对比,结果均显示(p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抽取7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依循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护理、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两组结局。结果:观察组护理2周、3周、4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脑出血 常规康复护理 预见性护理程序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盲目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神经内科护理专项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为(7.9±2.6)分,对照组为(10.6±2.2)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生活质量的调研中,观察组各个项目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神经内科护理方案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从我院脑血栓疾病科室中,选取80例患者,患者根据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内我院接诊的脑血栓患者中选取。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人数40人。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脑血栓治疗方法,给予阿司匹林用药。实验组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给药时,采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共同用药的治疗方法。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持续用药半年后,通过颈动脉超声来对患者斑块面积进行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面积差异。通过对脑卒中量表来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判断。结果:对比斑块面积减少程度,实验组明显比参照组的面积减少更多,通过治疗,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减低程度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脑卒中量表评分中,实验组的评分要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项药物的联合使用,有利于脑血栓患者的质量,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并且能够改善神经缺损,更有利于临床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年患者手术需接受麻醉,但这种麻醉又会对其认知功能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麻醉手段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本文主要以全凭静脉麻醉为研究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方向与具体内容。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认知功能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在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对收治的12例13指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足趾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手指及足趾的皮下静脉,趾腓侧皮瓣12指,第2趾胫侧皮瓣1指,足趾皮瓣切取面积大小为2.0 cm×2.0 cm~4.0 cm×3.5 cm。所有皮瓣均吻合1条动脉、2条静脉,3指吻合2条指背侧静脉,10指吻合1条指背侧静脉与1条指掌侧静脉。足趾皮瓣供区取小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手指及足趾伤口愈合情况、手指皮瓣成活情况、足趾植皮成活情况、手指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结果12例13指足趾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所有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指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足趾供区植皮成活好,少量瘢痕增生,手指皮瓣TPD 6~9 mm,平均7.6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能减少手术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足趾皮瓣 手电筒 透光 静脉 手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未进行溶栓处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72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IPC。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血清UA及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3、-2.428、8.465、5.503,P

  • 标签: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掌长肌腱的动脉化Flow-through静脉皮瓣修复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带掌长肌腱的动脉化Flow-through静脉皮瓣修复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23例23指,男17例17指,女6例6指,年龄23~53(平均37.2)岁。致伤原因:绞伤15例,电刨伤5例,热压伤3例。均为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其中拇指1例,示指11例,中指9例,环指2例。均为软组织及肌腱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8 cm~4.2 cm×2.6 cm,肌腱缺损长度1.6~2.6 cm;其中1例伴有伸肌腱终腱止点及中央腱止点缺损,5例伴有终腱止点缺损。3例为急诊手术修复,20例为亚急诊手术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皮瓣的外形、色泽、质地、感觉、指体功能恢复情况和供区外形。结果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柔软,有轻度色素沉着,保护性感觉恢复;指近侧及远侧指骨间关节总活动度145°~170°,平均162.6°,按Strickland手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全为优。结论带掌长肌腱的动脉化Flow-through静脉皮瓣是修复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修复方法。

  • 标签: 动脉化静脉皮瓣 Flow-through皮瓣 掌长肌腱 复合组织缺损 指损伤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通络西风汤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结果:治疗后15d,观察组患者NIHSS、Barthel评分,分别为(11.26±3.17a)、(50.32±6.44a);治疗后30d,观察组患者NIHSS、Barthel评分,分别为(6.18±3.46b)、(65.83±6.75b);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效果均有一定的优势,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疗效确切,加速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出血 吞咽障碍 下颌舌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