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虎杖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2021年1月至4月,以5 mg/L LPS刺激成纤维细胞建立实验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细胞不接受任何处理;药物对照组细胞接受50 μmol/L虎杖苷处理;实验组细胞接受5 mg/L LPS处理;治疗组细胞接受5 mg/L LPS及50 μmol/L虎杖苷处理。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培养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6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凋亡率、MDA含量、培养基TNF-α及IL-6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为(12.70±0.11)%、(3.38±0.29)nmol/(mg·pr)、(483.5±38.4)ng/L及(784.4±49.6)ng/L,细胞活力及SOD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为(78.00±5.90)%及(11.5±1.3)U/(mg·pr)。与实验组比较,治疗组细胞凋亡率、MDA含量、培养基TNF-α及IL-6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为(7.50±0.08)%、(2.18±0.19)nmol/(mg·pr)、(283.6±25.3)ng/L及(518.5±42.2)ng/L,细胞活力及SOD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为(89.00±7.50)%及(19.1±2.2)U/(mg·pr)。结论虎杖苷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并促进细胞增殖。

  • 标签: 虎杖苷 创面愈合 成纤维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对小鼠皮肤中长波紫外线损伤的修复效果,为皮肤损伤治疗提供思路。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提取C57BL/6小鼠腹股沟及肾周脂肪组织,处理获得小鼠ADSC,并进行表面标志物、成脂、成骨分化能力鉴定。小鼠光老化模型用SS-03AB型紫外光照仪照射,UVB总剂量9.45 J/cm2,UVA总剂量94.5 J/cm2。实验小鼠(72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MEM(培养基)组、ADSC组,各18只。正常组、模型组照射结束饲养2周后取材,ADSC组照射结束后给予200 μl ADSC悬液皮下注射,DMEM组给予200 μl无血清培养基,均在2周后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处理。结果提取细胞鉴定为脂肪干细胞。HE染色可见镜下炎症细胞浸润ADSC组比DMEM组(t=20.649,P<0.001)和正常组(t=16.147,P<0.001)显著减轻,真皮层厚度增加。Masson染色见ADSC治疗后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密度明显增高。结论皮下注射ADSC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胶原组织增生,增加真皮层厚度,有效抵抗UVB造成的炎症损伤和胶原断裂。

  • 标签: 小鼠 炎症 脂肪干细胞 光老化 光损伤 胶原纤维
  • 简介:摘要医疗照射、职业性暴露、应急照射均可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面,但相关分子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机制及细胞早衰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信号通路,及细胞早衰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关系。

  • 标签: 电离辐射 细胞早衰 放射性皮肤损伤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危重症新生儿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新生儿儿科接诊的58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90例。对参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早产儿给予危重症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及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新症生儿中应用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投诉率,还可以减少患儿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几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护理 危重症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降低脊柱骨科患者院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脊柱骨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采取PDCA循环管理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未采取PDCA循环管理的脊柱骨科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了解120例患者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皮肤压力性损伤率的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病率为29.17%,对照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病率为57.5%,实验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脊柱骨科患者采取PDCA循环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病率,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护理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患者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脊柱骨科 降低皮肤压力性损伤率 护理效果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利凡诺外敷治疗老年糖尿病人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0例糖尿病表皮损伤老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0.3%碘伏外敷,治疗组采用0.1%利凡诺溶液外敷换药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凡诺外敷治疗老人糖尿病人皮肤损伤的效果显著。

  • 标签: 表皮损伤 糖尿病 利凡诺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护腕套对保护性约束患者预防肢体皮肤损伤的护理分析。方法将我科行股动脉穿刺的18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海绵护腕套的约束带进行约束1小时后对皮肤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无海绵护腕套的约束带进行护理,约束护理中对两组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使用海绵护腕套的患者在保护约束中皮肤损伤发生率低、疼痛程度减轻、舒适度提高。结论使用海绵护腕套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皮肤损伤率明显降低。

  • 标签: 海绵护腕套 皮肤损伤 保护性约束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整形美容技术急诊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7例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修复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49例患者命名为常规组(给予临床修复),另外48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给予整形美容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损伤修复率、瘢痕发生率。结果:经比较,实验组的损伤修复情况优于常规组的损伤修复情况,实验组的瘢痕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瘢痕发生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整形美容技术 颜面部 皮肤软组织损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击死亡皮肤损害及心肌免疫表达特征。方法对电击死亡尸检7例损伤皮肤及周围皮肤组织,5例心肌组织进行常规HE切片观察;皮肤EMA、E-Cadherin、心肌Actin、Myoglobin免疫抗体的标记,检测受电击后二种组织的阳性细胞表达,免疫染色方法为MaxVisiom二步法,阳性标准参照有关文献判定。结果7例电流损伤皮肤EMA表达数量、分布不一,或完全(-),或个别细胞(+),或灶状基底细胞到斑驳状(+),周围皮肤与电流斑表达大致相同;E-Cadherin在电流斑处依次呈(-),逐渐与周围过渡(+),胞浆内弥散,断续或不规则(+),到上皮正常表达。心肌Actin呈浆内斑点状(+)为主,亦见部分肌细胞浆内(+);Myoglobin则较为规则,5例均为胞浆离位呈肌膜簇状颗粒(+)表达。结论人体电击死是局部皮肤直接损伤的全身病变。损伤皮肤及周围皮肤免疫改变是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持续的时间、途径、人体电阻及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强电流冲击可致心肌胞浆的破坏特别是肌红蛋白胞浆离位肌膜颗粒状聚集,阻碍了心肌正常胞膜的生理功能。

  • 标签: 电击 皮肤 EMA E-Cadherin 心肌 Actin Myoglobin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的76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从照射第10天开始对照射区皮肤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用金黄散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腹部照射野区,敷药范围大于照射野2—3cm,厚0.5cm,24小时更换一次;对照组用常规放射性皮肤护理方法。结果皮肤反应发生率治疗组在用药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为34%,44%,47%;对照组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为52%,68%,81%;结论金黄散加蜂蜜能有效防治宫颈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对患者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金黄散宫颈癌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的换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例行PICC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皮损患者行改良后换药方法。结果本组20例患者经改良后换药方法无一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住院治疗时间为31~56天,均好转出院。结论改良后的PICC换药方法更适合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损伤患者。

  • 标签: PICC 移植物抗宿主病 换药方法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口腔癌术后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时,使用集束化护理有无降低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有无明显不同。方法 在本院进行口腔癌手术的患者中,抽取70例开展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平均。对照组常规使用护理,观察组使用集束化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压力性皮损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加以对比,观察护理应用的价值和效果。结果 干预后可见,观察组压力性皮损的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取得的干预效果更好一些。结论 临床口腔癌手术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之后,患者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预防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带来了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护理应用 口腔癌 手术后 压力性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传统中药活性成分黄芪甲甙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60、90mJ/cm^2的UVB照射培养的人皮肤永生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加入黄芪甲甙进行干预处理,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分泌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UVB照射可引起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损伤,单纯照光组细胞增殖活性可下降23%~43%,而黄芪甲甙预处理组照光后活性仅下降7%~20%;UVB照射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分泌显著增加,A值分别为16.32~91.59及98.6~403.53,而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其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UVB辐射后在G1期前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凋亡峰),而经黄芪甲甙处理的UVB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甲甙具有光保护性能,可减轻UVB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作用。

  • 标签: 黄芪甲甙 中波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处理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使患者一次性达到最好疗效,减少瘢痕。方法无菌操作,彻底清创,运用美容缝合技术。结果运用美容缝合技术急诊处理的16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率高。结论应用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处理急诊面部外伤,效果良好。

  • 标签: 美容缝合技术 急诊 颌面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