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神经营养血管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神经营养血管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3例,烧伤2例;切取最大面积18cm×8cm,最小10cm×6cm.结果5例患者移植皮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穿支蒂股神经营养血管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后皮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 管皮瓣 腘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2009年11月—2012年3月对10例骶尾部巨大褥疮患者使用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神经营养血管修复。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外形满意,质地良好,无褥疮复发。结论臀下动脉臀部穿支联合股神经营养血管是一种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比较好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胫动脉穿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1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3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采用胫动脉穿支进行修复。结果本组32例病人,切取面积最小6.5cm×8.0cm,最大10.0cm×18.0cm。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全部存活,疗效满意。结论胫动脉穿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胫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愈合;1例出现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动脉穿支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修复伴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进行修复。切取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与趾腓侧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27例,趾腓侧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程度依据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均成活,趾腓侧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趾腓侧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和趾腓侧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及趾腓侧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 趾腓侧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二尖-主动脉纤维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of the mitral aortic intervalvular fibrosa,PMAIVF)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评价超声对PMAIV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CTA、MRI及外科手术证实的4例PMAIVF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结果PMAIVF声像图特征为二尖与主动脉的囊袋样膨出,与左心室流出道交通,收缩期血流进入瘤内,瘤体膨起;舒张期血流返回入左心室,瘤体塌陷。4例患儿中,超声诊断符合3例,误诊为左心房内二尖根部占位1例。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PMAIVF,但容易误诊,需要与主动脉周脓肿、心房内占位、冠状动脉瘘等相鉴别。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动脉瘤,假性 二尖瓣 主动脉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是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首选,但手术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限制DIEP推广。DIEP在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设计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是乳房重建的研究热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需要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合作,DIEP乳房重建技术发展较快有望广泛推广,手术规范尚未形成,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 标签: 乳腺癌 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 皮瓣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应用带蒂LTAP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病例资料。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在胸前外侧壁第3~4肋间探查LTAP,设计包含该穿支在内的横向或接近于横向的带蒂LTAP。术中从深筋膜深面将掀起,透过深筋膜隐约可见胸外侧血管影,用可听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血管走行。于脂肪深层和深筋膜深面,沿血管主干向腋窝方向细心游离,形成宽约1.2 cm,厚约0.5 cm的蒂部。去表皮后转移至乳房缺损处。术后观察成活情况,并评估重建的乳房外形。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8岁,平均41.7岁。其中乳腺癌患者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4例。病灶均位于乳房外侧区域。12例患者切除肿瘤或炎性病灶组织重量为(78.3±5.1) g(56~92 g),切取的带蒂LTAP长(9.3±0.6) cm(8.2~12.5 cm)、宽(5.6±0.4) cm(3.8~7.2 cm)。1例发生供区引流口感染,经换药、口服抗生素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17个月,平均8.2个月,效果优良者为10例,一般2例。其中5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放疗,对外形无影响。所有患者随访行乳腺彩超检查,显示成活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或炎症复发患者。结论带蒂LTAP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或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乳房部分重建,特别是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可选择的手术方案,具有操作简单、易成活、并发症少、切口相对隐蔽等优点。

  • 标签: 穿支皮瓣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胸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动脉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植入前(T4)、肺动脉植入时(T5)、肺动脉植入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4)岁,体重(41±12) kg。与T1~4和T6,7时比较,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T6,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T6时DRVP降低,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后转入病房,5例患者术后转入ICU。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进入随访阶段。结论全身麻醉用于PPVI的效果较好,肺动脉植入过程中应加强对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 标签: 麻醉,全身 肺动脉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动脉成形术(PBPV)术中异常心电图及配合临床预警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行PBPV的患儿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术中心电图变化。结果95%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另见4.76%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常提示临床危重变化,持续30"以上需处理;其他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易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警示。结论为降低PBPV手术风险,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PBPV 心电图监测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静脉动脉在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7月应用游离静脉动脉移植修复同时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患者11例12指,缺损面积0.5cm×2.0cm~2.0cm×4.5cm,术中行静脉动脉10指,静脉于动脉2指。结果除1例合并真菌感染部分坏死外,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所有患者获得2~2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质接近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指,良7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为75%,感觉部分恢复。结论游离静脉动脉是修复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有效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皮瓣 动脉化 手外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壁下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学基本特征,为临床中开展腹壁下动脉穿支结构的应用活动构筑和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条件。方法选取和运用新鲜获取的来源于自愿捐献渠道的12具成人整尸标本作为基本性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8具整尸标本实施改良性明胶-氧化铅造影处理,针对其中的4具整尸标本实施聚乙烯醇-氧化铋全身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经由实施3D图像重建技术处理环节可以知道,腹壁上动脉血管组织的穿支主要呈现出纵向分布的基础空间特点,其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之间分布的横行吻合支结构的数量规模相对较少,腹壁下动脉血管穿支呈现纵向分布特点。且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分布有数量充足的具备不减口径特点的跨越膜前正中线位置的横行吻合支结构。结论腹壁下动脉内侧穿支为优势血管组织结构,开展DIEP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应当优先选取近脐部位的穿支结构。

  • 标签: 腹壁下侧动脉穿支 皮瓣 应用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横行腹直肌肌(TRAM)行乳房再造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对44位患者再造乳房,其中3例为双侧再造,17例为乳癌切除术后Ⅰ期即刻再造,27例为Ⅱ期延迟再造。所有患者都分别参加研究,没有患者退出。术后随访患者的腹壁功能、腹部供区满意度和再造乳房满意度,以及再造乳房自发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38.6岁(28~50岁)。的大小平均为11cm×26cm(其长10~12cm,宽15~33cm)。血管蒂长度为9.3cm(7~12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30个月)。全部失活2例,部分失活2例。腹部切缘坏死4例。腋窝血肿1例。术后腹壁检查未发现腹壁疝和腹膨出。所有患者日常活动均恢复。腹壁瘢痕直接影响患者对腹部供区的满意度。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评分较高。95%的再造乳房有白发神经恢复,但是都未达到或接近正常。结论DIEP游离移植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一种可靠方法。DIEP具有和TRAM相同的优点,同时通过保留腹直肌的完整性,又避免肌的缺点。虽然解剖DIEP技术难度更大,但是DIEP减轻受区损伤,同时能再造更美的乳房。

  • 标签: 乳房再造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掌浅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肤缺损"为关鍵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掌浅支的相关文献,分别对桡动脉掌浅支的解剖研究、设计、临床分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桡动脉掌浅支可分为鱼际支与腕横纹支,走行恒定,血供可靠;两个支直径均与手指动脉直径相近,有利于与指动脉相吻合.临床上可在鱼际部与腕横纹部分别设计切取岛状与游离,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各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对于合并神经、血管的复合损伤,还可切取Flow-through或携带神经、肌腱的嵌合,完成一期创面覆盖与功能重建.桡动脉掌浅支优点颇多,但对于的切取面积范围及具体神经支配情况尚未有统一意见.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供血的切取方式多,修复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临床值得推广,但现有报道中对于切取面积及神经支配情况未有详细证据,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鱼际 腕横纹 手指皮肤缺损
  • 简介: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岛状.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端皮肤缺损 手指末端皮肤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动脉蒂 指背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