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GSTM3TV2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微小RNA(miR)-597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收集的126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旁和肝癌组织中GSTM3TV2和miR-597表达水平;在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lncRNA对照组和GSTM3TV2 KD组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well和体内异体移植瘤实验检测GSTM3TV2的体内外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GSTM3TV2与miR-597的关系;将miRNA抑制剂转染HepG2细胞,分析其作用机制。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GSTM3TV2表达水平(2.96±0.3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96±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A)值(2.17±0.22)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1.0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54.82±13.83)个]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87.29±10.4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8,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体内成瘤体积[(1 048.45±251.30) mm3]明显大于GSTM3TV2 KD组[(759.49±142.09)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体内肿瘤重量[(1.09±0.21) g]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0.61±0.15)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淋巴结转移数量[(15.29±3.39)个]明显多于GSTM3TV2 KD组[(8.22±2.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3,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miR-597是GSTM3TV2的靶基因。lncRNA对照组细胞miR-597表达水平(1.09±0.21)明显低于GSTM3TV2 KD组(2.8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9,P<0.05)。结论lncRNA GSTM3TV2通过调节miR-597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肝癌 微小RNA 增殖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597靶向Rab23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收集的126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正常肝细胞LO2、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Huh7中miR-597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在肝癌细胞系HepG2构建对照miRNA和miR-597过表达细胞系,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597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细胞LO2中miR-597表达水平(1.09±0.15)明显高于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Huh7 (0.37±0.14、0.45±0.16、0.5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1、3.714、3.281,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2.87±0.26)明显高于观察组(1.53±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71.23±8.29)%]明显高于观察组[(38.54±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0,P<0.05)。对照组小鼠体内肿瘤体积[(1 284.59±209.32) mm3]明显高于观察组[(799.58±109.4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0,P<0.05)。对照组小鼠肿瘤重量[(3.98±0.29) g]明显高于观察组[(1.42±0.19)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8,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4.21±4.58)%]明显高于观察组[(44.58±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9,P<0.05)。对照组细胞G2期比例[(32.14±4.28)%]低于观察组[(20.3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2,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率[(3.76±1.09)%]明显低于观察组[(24.5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6,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Rab23是miR-597的靶基因。对照组细胞Rab23蛋白表达水平(1.48±0.18)明显高于观察组(0.7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6,P<0.05)。结论miR-597通过Rab23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和凋亡。

  • 标签: 微小RNA 肝癌 增殖 周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结果。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3例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初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0例[60.0% (290/483)] ,女193例[40.0% (193/483)]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48岁,年龄范围为7 d至18岁;按国际NB分期系统分期,1期19例,2期25例,3期95例,4期334例,4S期10例。按照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N-MYC基因状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低危组46例[9.5% (46/483)] ,中危组102例[21.1% (102/483)] ,高危组335例[69.4% (335/483)] 。低危组采用手术+观察或手术+低强度化疗4~6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中危组采用手术+中等强度化疗6~8个疗程+放疗(按需实施)的治疗方案;高危组2013年前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顺铂、依托泊苷"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按需实施)+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异维甲酸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2013年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复发患儿采用再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挽救治疗。结果全组322例行N-MYC基因检测,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2.4% (72/322),高危组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3.8%(72/213)。高危患儿行ASCT仅15例,占4.5%(15/335 )。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范围在2.5~208.0个月。低危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6.5±5.1)%和100%,中危组为(79.1±4.3)%和(89.2±3.3)%,高危组为(30.6±2.7)%和(60.3±2.9)%。335例高危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4期、单纯化疗和(或)腹部原发病灶是影响E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均<0.05)。N-MYC基因扩增阳性和阴性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27.4±6.3)%和(36.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4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18.7±6.7)%,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3期和4S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49.4±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未行ASCT治疗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高危患儿,口服异维甲酸维持治疗,3年EFS为(28.0±5.1)%,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3年EFS为(42.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采用化疗+手术+放疗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37.1 %;采用化疗+手术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19.0%;单纯化疗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3年前后高危组3年EFS为(21.5±4.1)%和(34.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年OS为(47.7±4.9)%和(66.7±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低危和中危NB患儿生存率高,高危患儿预后仍差,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复发患儿挽救治疗仍可有生存获益。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对国外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流涎症患者症状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人员构成、职责、应用现状及不足,并提出此模式在我国流涎症患者中应用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学科协作 流涎症 症状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125I粒子植入的食管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47例患者(男42例,女5例;年龄:47~77岁)资料。125I粒子治疗前后进行CT检查,术后3个月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近期疗效评价,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组[病情稳定(SD)+病情进展(PD)]。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47例患者中有效组26例(CR 3例,PR 23例),无效组21例(SD 7例,PD 14例)。肿瘤最大径、术后即刻90%大体肿瘤体积接受的剂量(D90)和复发间隔时间是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及其95% CI:4.240(1.220~14.737)、0.999(0.999~1.000)和0.989(0.979~1.000), Wald值:5.163、5.043和3.956,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肿瘤最大径、术后即刻D90和复发间隔时间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786和0.838,最佳界值分别为4.85 cm、115.78 Gy和297.5 d。结论125I粒子治疗食管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近期疗效主要与肿瘤最大径、术后即刻D90和复发间隔时间有关。肿瘤最大径<4.85 cm,术后即刻D90>115.78 Gy,复发间隔时间>297.5 d的患者近期疗效较好。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肿瘤复发,局部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境空气污染对自身免疫病的影响。方法从EMBASE,Scopus,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发表的有关环境空气污染与自身免疫病关联的相关文献,检索时段从建库至2019年7月,最终纳入文献24篇。由于各研究间方法学异质性大,遂未进行Meta分析,仅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RA 6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1例,AS 1例,SLE 3例,儿童起病的SLE(cSLE)3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2例,川崎病4例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SARD)4例。分析结果表明,短期暴露于PM2.5可能会增加SLE、cSLE、AS、JIA、SARD恶化的风险。长期接触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和二氧化硫会增加患RA的风险。臭氧水平升高会增加川崎病患者住院的风险,而AAV与环境空气污染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环境空气污染可能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建议未来通过开展更多研究来评估空气污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同时积极开展空气污染物与自身免疫病的机制研究,达到进行早期预防自身免疫病的目的。

  • 标签: 空气污染 自身免疫疾病 疾病活动性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5种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分层指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甲状腺结节患者926例,共1 027个甲状腺结节,根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ATA指南)、2016年韩国放射学会/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K-TIRADS)、2017年欧洲甲状腺协会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Eu-TIRADS)、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和2020年中国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指南(C-TIRADS)对结节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每种系统中不同分类结节的恶性比例,绘制ROC曲线评估不同系统的诊断效能,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以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的点为最佳截断值,计算不同系统在鉴别结节良恶性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同一分层系统,不同分级结节的恶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危组结节的恶性比例在不同分层系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TIRADS外,其他四种分层系统的每一分级结节的恶性比例,随着诊断分级的增高而增大。ROC曲线显示ATA指南、K-TIRADS、Eu-TIRADS、ACR TI-RADS和C-TIRADS的AUC分别为0.814、0.819、0.814、0.820、0.80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在鉴别结节良恶性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中危恶性结节、中度可疑恶性结节、中危恶性结节、4类和4B类,5种分层系统的诊断效能显示,ATA指南的敏感性最高(0.784),C-TIRADS的特异性最高(0.854)。结论5种分层系统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能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恶性风险分层指南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构建腹腔镜模拟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模拟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A1腹腔镜模拟器评价、A2实验动物操作评价、A3临床实践评价3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0个二级指标及23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3个维度间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68,各维度外在信度均大于0.72。实证研究发现:一级指标中A1~A3结果中有经验组得分高于无经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级指标中B1~B10这10个指标评价结果中有经验组得分高于无经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腹腔镜模拟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后续实证研究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用于指导后续腹腔镜模拟教学评价的进行和优化。

  • 标签: 腹腔镜模拟教学 教学评价 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剂量学参数与肿瘤体积变化的关系,以期得出甲状腺癌粒子植入术后更精准预测疗效的剂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行粒子植入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22例,共23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剂量验证,得出术后D90(90%靶体积所接受的最小剂量)。术后规律随访,根据患者实际随访时的CT图像计算术后t月肿瘤体积缩小比(Rt)、初月实际吸收剂量(D1m)、初月疗效校正吸收剂量(D1e)、初月敏感性校正吸收剂量(D1s)。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earman线性分析将术后D90、D1m、D1e及D1s与Rt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术后D90、D1m、D1e、D1s、Rt均数分别为(129.73±14.22)Gy、(36.95±7.35)Gy、(43.45±11.32)Gy、(41.78±13.39)Gy、(32.00±19.00)%。术后D90、D1m、D1e、D1s与Rt为三次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551、0.728、0.858,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术后剂量学参数D90、D1m、D1e及D1s均可预测甲状腺癌粒子术后疗效,其中D1s预测疗效可能更准确。

  • 标签: 碘-125粒子 甲状腺癌 剂量 疗效 近距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垂体瘤切除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 TCR)的预测因素及TCR对术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择期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线信息(心率、MAP、ECG)、手术和麻醉信息、肿瘤特征(肿瘤大小、侵袭性、病理类型)、心肌酶结果、术前或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等变量。依照TCR标准筛选病例组患者,即在垂体瘤切除术中,刺激任何三叉神经分支时突然出现的相对心动过缓(心率减慢幅度超过基线值20%)。对照组为术中未发生TCR的垂体瘤手术患者,依据相同年龄和性别、相近的手术日期,以1∶3比例进行病例组对照组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苏醒期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率,术后垂体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住院时长,ICU停留时长,住院费用。两组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TC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后符合TCR定义标准的患者为22例(0.62%),病例组较对照组肿瘤直径大[(28.6±10.9)mm比(20.5±9.0)mm,P=0.001]、侵袭性肿瘤占比多(86.4%比56.1%,P=0.011)、手术时间长[180(121.5,223.8)min比107(69.5,184.3)min,P=0.008]、肿瘤全切除比例低(45.5%比72.7%,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5.85,95%CI 1.35~25.23,P=0.018]。病例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比0,P=0.014;40.9%比16.7%,P=0.049)。病例组ICU停留时长多于对照组[2.0(1.25,2.00)d比0(0,0),P=0.014],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44 100元比32 200元,P=0.016)。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切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心反射 心脏不良事件 垂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方法应用于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症状护理、特殊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KD的患儿168例,按入院时间分组,前3个月住院的病例82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后3个月住院的病例86例,采用EBN方法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依从性、焦虑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球结膜充血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口唇干裂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001)。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随访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BN有助于早期改善KD病人临床症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家属焦虑程度,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及随访依从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川崎病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2020年1~7月利用RFID技术对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实现可视化及追溯管理,比较实施前(2019年7~12月)及实施后(2020年1~7月)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室器械在清洗、消毒、包装、物品验收、器械去向等方面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器械损坏率、器械遗失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后B-D试验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各科室对器械回收效率、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器械包装完整性、器械发生准确率、与科室沟通等方面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RFID技术对医疗器械实施追溯管理能有效提高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RFID技术 追随管理模式 消毒灭菌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慢性间歇性低氧和睡眠碎片化改变为特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之一。已经明确的是OSA与代谢综合征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而胰岛素抵抗、肥胖、脂代谢紊乱等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成分。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肠道微生物参与OSA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OSA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OSA相关代谢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微生物靶向治疗提供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代谢综合征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过程中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塌陷会诱发频繁睡眠微觉醒。觉醒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可通过增强通气驱动力恢复正常呼吸,缓解气道阻塞,但频繁睡眠微觉醒会破坏呼吸代偿和睡眠结构。研究觉醒的皮质脑电图和呼吸反应的神经回路,有助于提高对OSA多种病理生理的理解,探索新的OSA相关药物治疗。本文综述了介导OSA觉醒的相关通路,及臂旁核在反射中的整合功能。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觉醒 神经通路 臂旁核 药物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EOS)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9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分别以外周血EOS水平100个/μl、300个/μl、2%、3%和痰EOS水平3%为界值将患者分为EOS≥100个/μl组(33例)、EOS<100个/μl组(46例);EOS≥300个/μl组(10例)、EOS<300个/μl组(69例);EOS%≥2%组(27例)、EOS<2%组(52例);血EOS≥3%组(16例)、血EOS<3%组(63例);痰EOS≥3%组(7例)、痰EOS<3%组(15例),分别分析各界值对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根据急性期与恢复期血EOS水平≥100个/μl为升高,反之为降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均高组(21例),急性期高、恢复期低组(4例),急性期低、恢复期高组(20例)和急性期、恢复期均低组(12例),分析各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EOS≥100个/μl组慢阻肺病程中位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50%者比例、合并呼吸衰竭比例、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住院时间中位数均显著低于EOS<100个/μl组(5比13年、48.0%比81.8%、21.9%比50.0%、0.04比0.09 μg/L、21.2%比56.5%、11比14 d)(均P<0.05)。EOS≥300个/μl组再次急性加重比例显著高于EOS<300个/μl组(60.0%比23.2%),而纤维蛋白原水平中位数、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均显著低于EOS<300个/μl组(3.38比3.85 g/L、0.03比0.07 μg/L)(均P<0.05)。EOS≥2%组慢阻肺中位病程、FEV1%预计值<50%者比例、合并呼吸衰竭比例、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中位数、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降钙素原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住院期间需要无创通气比例、中位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EOS<2%组[5比13年、40.9%比83.3%、12.0%比51.0%、3(2,3)比3(3,4)分、3.37比3.97 g/L、3.6比16.8 mg/L、0.04比0.09 μg/L、14.8%比55.8%、0比19.2%、9比14 d](均P<0.05)。血EOS≥3%组慢阻肺病程中位数、合并呼吸衰竭比例、C-反应蛋白水平中位数、全身激素治疗比例均显著低于血EOS<3%组(5比10年、6.7%比45.8%、4.4比12.9 mg/L、12.5%比49.2%)(均P<0.05)。痰EOS≥3%组慢阻肺病程、住院时间中位数均显著低于痰EOS<3%组(2比15年、10比21 d),而血EOS计数水平中位数、血EOS比值水平中位数均显著高于痰EOS<3%组(0.20比0.01×109/L、2.4%比0.1%)(均P<0.05)。急性期、恢复期均高组合并呼吸衰竭比例、全身激素治疗比例均显著低于急性期低、恢复期高组(14.3%比75.0%、14.3%比55.0%)(均P<0.05)。急性期高、恢复期低组FEV1%预计值<50%者比例显著低于急性期低、恢复期高组(0比82.4%)(P<0.05)。急性期高、恢复期低组FEV1%预计值中位数显著高于急性期、恢复期均低组(59.5%比36.0%)(P<0.05)。结论EOS增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病程更短,更少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时间更短,以100个/μl的血EOS计数作为界值更易区分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急性期及恢复期EOS水平的不同有助于区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特征。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肺功能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非高血糖型酮症酸中毒(euDKA)的临床资料。患者于2019年7月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达格列净治疗,2020年6月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好转后未停用达格列净。2020年8月25日出现euDKA,治疗好转后停服达格列净,随访至2021年3月未再出现酮症酸中毒。

  • 标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多形性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neuroepithelial tumor of the young,PLNTY)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9—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手术诊治经病理确诊的PLNTY 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0~39岁,平均年龄25岁;肿瘤位于颞叶3例,侧脑室、左尾状核各1例;临床表现癫痫3例、右眼视力下降1例,1例因外伤后体检发现。镜下观察:肿瘤特征性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多形性(均可见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细胞、细胞核呈低级别、多形性)及不同程度钙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阳性,CD34弥漫强阳性,周围脑组织可见散在CD34阳性细胞,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分子遗传学:BRAF V600E突变2例,PAK5-Q337R基因错义突变1例,FGFR2-CTNNA3基因融合1例,1例伴有FGFR2-INA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3~29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PLNTY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及分子遗传学,认识该肿瘤的重要性在于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避免过度治疗,本研究新报道PAK5-Q337R错义突变和FGFR2-PPRC1基因融合,拓宽了PLNTY的分子遗传学谱系。

  • 标签: 肿瘤,神经上皮 青少年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SCT)治疗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H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行URD-SCT治疗的PHL患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4岁男性,表现为反复发热、肝脾大,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PRF1基因突变阳性,确诊PHL,给予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HLH)-2004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行非血缘HLA10/10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经白消安、依托泊苷、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回输足量外周血干细胞,+14天粒系重建,+24天巨核系重建。+33天查供体细胞嵌合率为100%;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PRF1基因两种杂合错义突变消失。至2021年5月患儿生存良好。结论URD-SCT治疗PHL有较好效果。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无关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