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栓塞性疾病(VTE)的年发病率及死亡率超过50万人次,患者的危险程度与不同临床背景相关联。深部静脉(DVT)的诊断当前仍为临床难点之一,多达75%的患者临床疑有此病,但缺乏血栓形成的客观证据。此外,50%以上的静脉病人无症状或从未接受过诊断。自1960年以来,对确诊的VTE病人一直采用肝素治疗。在1960~1990年30年间,VTE的治疗进展仅局限于由药丸改为肝素持续静脉滴注以及剂量计算圈的演变。近些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的发展已导致对VTE规范治疗的再评价。

  • 标签: 深部静脉血栓 诊断与治疗 急性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肺栓塞 静脉血栓病
  • 简介:目的评价龙发伤科七味片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服用龙发伤科七味片和三七伤药片,于手术后第10日测量2组病例双侧大腿及小腿围的差值,行患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龙发伤科七味片组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效果优于三七伤药片组,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龙发伤科七味片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静脉形成效果满意。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龙发伤科七味片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在预防妇科手术的患者下肢静脉的形成之中应Autar量表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20例需要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均为患者60例。在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之中对照组的患者60例应用常规性的方案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的患者的60例应用Autar量表进行护理干预。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情况以及患者对于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的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下肢静脉的例数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要更少(P<0.05),并且研究组的患者对于我院开展的护理工作也明显要更为满意(P<0.05)。结论在妇科患者手术之前应用Autar量表对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风险进行评估效果较好,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保障了患者安全,也提高了患者手术之后生活的质量,改善了预后,在临床之上值得推荐应用。

  • 标签: 妇科手术 Autar量表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疼痛科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1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护理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7例)和实验组(7例),对照组行常规模式护理干预,实验组加入下肢静脉形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VA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则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干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疼痛 髋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达肝素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产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入选的6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达肝素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93.55%,高于对照组77.42%,P

  • 标签: 达肝素钠 阿替普酶 产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适宜利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患者的护理手段。方法:本实验所涉及的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4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8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甲组(42例)与乙组(42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小时均皮下注射500微克低分子肝素钙,乙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甲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较乙组患者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表示为P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腹腔镜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静脉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21.8~2022.8就诊于我院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析,45例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进行诊断的患者分入试验组,4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患者分入对照组,对比和观察诊断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误诊率明显较低(P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静脉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21.8~2022.8就诊于我院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析,45例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进行诊断的患者分入试验组,4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患者分入对照组,对比和观察诊断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误诊率明显较低(P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胸腰椎骨折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DVT)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5至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根据实施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7天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下肢静脉流速、疼痛评分(VAS评分)、康复指标和DVT预防效果来进行评估。结果:经过7天的护理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FIB、D-D均有所改善,而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1天、3天和7天时,试验组下肢静脉流速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的VAS评分和静脉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更快并且早期活动恢复时间也缩短了,并且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重要的是,在试验组中发生DVT的比率(6.06%)明显低于对照 组(30.30%) ,而且 DVT 持续时间也相应地缩 短了,并且这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5 ) 。结论: 在胸 腰 椎 骨 折 手 术 后 应用 预 见 性 护 理 可以 改 善 凝 血 功能, 减 轻 手 术 对 下 肢 静 脉 血液 流速 的 影响, 缩 短 康 复 进程 , 并 降低 手术 后 的 疼 痛感 ,从而有效地预防 下肢静脉 血 栓形成 。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胸腰椎骨折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护理对老年女性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静脉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术后的老年女性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静脉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可知,实验组患者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研究可知,早期功能锻炼和预防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术后不良反应,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静脉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静脉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在2022年03月-202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选取78例进行分析。遵从双色球法分组,基础组39例实施基础护理干预模式,分析组39例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评析指标:二组的生活质量水平、住院时长、静脉发生率。结果:在干预后,分析组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基础组,且住院时长较短(P<0.05);分析组的静脉发生率低于基础组(P<0.05)。结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使下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还可缩短住院时长,减少静脉形成,值得使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模式 下肢骨折 生活质量水平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分成两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比对临床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恢复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1例脾切除术后发生肠系膜上静脉患者诊治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25个月,3个月后复发1例,再次治疗后痊愈;6个月后复发1例,死亡。结论脾切除为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常见诱因,B超及增强CT检查对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抗凝和溶栓是改善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根本措施。

  • 标签: 脾切除术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Mesentericveinsthrombosis,MVT)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16例。其中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介入溶栓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6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2例。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肠系膜静脉内血流通畅,患者症状消失。随访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于无坏死型急性MVT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 肠系膜 介入治疗
  • 简介:肠系膜静脉形成(MvT)是肠系膜血管阻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起势.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腹部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发病的罕见性致本病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作者报告;例急性原发性MvT的救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阻断 小肠坏死 手术治疗
  • 简介:癌肿是最重要的获得性静脉栓塞(VTE)的危险因素。癌肿可表达促凝蛋白,直接和间接地激活凝血系统,亦可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触发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的危险。肿瘤包块可外压邻近血管而使静脉流淤滞。还包括静止不动、癌肿及其治疗和潜在的易栓遗传因素等。许多常用的治疗措施亦增加VTE的危险,包括手术、化疗药物、辅助性激素的使用、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留置中心静脉通道装置。某些确定的肿瘤类型发生VTE的危险较大。特发性血栓栓塞初次发病时需作广泛的肿瘤筛选,对发现潜在隐匿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标签: 癌肿 静脉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血栓四项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入选的74例患者(其中12例患者存在静脉)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择7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研究者进行血栓四项检查,比较血栓四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PIC、TAT、t-PAIC、TM分别为(0.79±0.31)ug/mL、(10.95±2.14)ng/mL、(8.96±2.06)ng/mL、(11.05±3.51)TU/mL,指标高于对照组(0.40±0.13)ug/mL、(1.00±0.52)ng/mL、(1.00±0.32)ng/mL、(5.00±1.20)TU/mL,P

  • 标签: 血栓四项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1例61岁女性患者,因子宫内膜癌术后,口服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治疗(160mg,每日2次),3个月后,患者出现左下肢静脉广泛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及血栓抽吸术,术后给予肝素,并序贯口服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同时服用卡马西平片(100mg,每日2次),因卡马西平与多种抗凝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治疗方案将其调整为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每日1次),抗凝药物选择利伐沙班片(20mg,每日1次),术后患者随访情况良好,无血栓复发。

  • 标签: 甲地孕酮 深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静脉(DVT),探究针对性护理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录的78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针对性护理,将临床效果(疼痛情况与关节功能、DVT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老年患者 股骨粗隆间骨折 DV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压疮、关节功能障碍)。结果: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较高(P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