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43.7%~80.5%,20%~3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1,所以,颈动脉狭窄必须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有研究证实,在有效性、安全性、成本上而言,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无明显差异,而对于高龄患者而言,CAS的适用程度和近期获益有明显优势2。CAS术微创、安全、疗效直观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放射介入中心收治85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效果明显,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颈动脉狭窄再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60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规随访,行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团队的随访、宣教、指导支架植入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个月内,行为干预组(6.7%,3.3%)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20.0%)(均P<0.05)。干预后6个月及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71.20±18.43)分,干预后12个月(179.90±14.3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60.77 ±13.43)分;干预后12个月(164.27±14.85)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88.47±16.25)分,干预后12个月(203.17±13.8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70.67 ±15.82)分;干预后12个月(183.80±18.1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并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

  • 标签: 行为干预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 再狭窄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由此提高该病的认识度。方法将我院104年9月~2015年9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患者43例(研究组)和通气收治的单纯脑梗死患者27例(对照组)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研究分析所有活动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血脂、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影像学特点以及纤维蛋白等各方面。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血压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血糖异常患者数量较多,与此同时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率较高,合并颅内主干血管下载较多,观察患者影像学资料,可发现分水岭梗死与多发性梗死的概率较大,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与此同时该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较差,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当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针对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模式,调节并控制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改善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04例,其中52例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记为Ⅰ组,另外52例患者采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记为Ⅱ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采用MoCA评分、MMSE评分的方法,对患者的认知障碍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的MoCA评分及MMSE均显著由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外科治疗的方法治疗颈动脉狭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认知障碍,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改善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磁共振血管成像以无创、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而在颈动脉狭窄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就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四维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Flow-MRA)、零回波时间动脉自旋标记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zTE-ASL-MRA)、黑血成像技术(black blood,BB)和磁共振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maging,SNAP)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血管成像 压缩感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将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抽取20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并在手术前、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手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等优质护理,比较通过优质护理,手术前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效果对比。结果:高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手术后一个月,患者日常生活在能力明显提高,与术前有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高龄 颈动脉狭窄 支架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自制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功能、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F-36评分及FACESⅡ-CV评分、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升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家庭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微信 以家庭为中心 延续护理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检查,对照组患者DAS血管造影检测。结果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有47例、53例、10例;B超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7例、46例、6例,DAS血管造影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9例、47例、7例,二者在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检查无创伤、便于操作、可重复检查,而且费用较低,对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B超 颈内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啊,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平均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行血管成形术,B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瘤夹闭,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对比治疗疗效。结果A组出现,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出血以及死亡的人数均多于B组。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夹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检查确诊的5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近段血管的残存管腔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来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56例病例中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35例,严重狭窄6例,极重度狭窄3例,完全闭塞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具有简便、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和快速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发作的诱发因素,为预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病房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10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4例,无诱因发作者69例占66.3%,有诱因发作者35例占33.7%。诱发因素归纳为10类,即体位、活动与劳累、情绪、降压、进餐、饮酒、环境嘈杂、洗热水澡、大汗及寒冷刺激。有诱因患者与无诱因患者在性别、年龄、单双侧狭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否吸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者31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15例占48.4%,无饮酒史者73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20例占2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94,P<0.05)。直接因饮酒导致疾病发作者3例占8.6%。结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诱发因素较多,特别是对于饮酒患者,应给予健康宣教,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颈动脉狭窄 诱发因素
  • 简介:摘要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为某些方面具有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A)的优势,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至少不比ECA差。2004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CAS用于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治疗,随着血管内介入材料不断革新,相信CAS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发展。本文就其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CAS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