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狭窄剥脱术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颈动脉狭窄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精神状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1 h、术后1周焦虑评分分别为(51.01±2.01)分、(31.56±2.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6.59±4.12)分、(42.05±3.32)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8、16.519,均P<0.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χ2=4.114,P=0.043);观察组出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精神状态评分分别为(24.15±2.32)分、(28.56±1.01分),均高于对照组(t=8.138、8.094,P=0.001、0.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改善行颈动脉狭窄剥脱术患者的焦虑情绪,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护理 焦虑 精神状态检查表 手术后并发症 整体护理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5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颈部血管MRA检查,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管是否狭窄以及狭窄程度,回顾性地总结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 标签: 灌注磁共振 颈动脉系统狭窄 颈动脉系统闭塞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研究。方法: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的病人共计108例,将其中的54例常规体检人员设为参照组,54例脑梗死病人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内所有人员的诊断结果,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参照组病人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中膜厚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的完全闭塞、重度、中度、轻度狭窄程度人数均低于研究组,无狭窄程度人数高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颈部血管超声诊断中,对脑梗死病人检测出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的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诊断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12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施加护理风险管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然后将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结果。结果:本组的85例患者中,44例存在颈动脉病变,检出率为51.76%,其中5例完全闭塞、10例重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7例轻度狭窄;同时,根据DAS检查结果,超声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88.64%(39/44)、95.12%(39/41)、91.76%(78/85)、95.24%(40/42)、88.37%(38/43)。结论:临床上运用颈部血管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部血管超声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然后将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结果。结果:本组的85例患者中,44例存在颈动脉病变,检出率为51.76%,其中5例完全闭塞、10例重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7例轻度狭窄;同时,根据DAS检查结果,超声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88.64%(39/44)、95.12%(39/41)、91.76%(78/85)、95.24%(40/42)、88.37%(38/43)。结论:临床上运用颈部血管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部血管超声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对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接收的56例确诊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不同诊断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各28例。对照组使用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最后对比CT检查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的检出率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显示轻度与重度狭窄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中度狭窄与完全闭塞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式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在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上,能够快速掌握颈动脉狭窄与闭塞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方案。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易损斑块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5例,年龄(56±8.7)岁(范围:41~76岁)。患者均施行CEE,术前行颈部CTA及彩超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阻断颈动脉时间。随访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手术时间为(90±27.9)min,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为(12±3.1)min,手术出血量为(60±30.6)ml,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颈部血肿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颈动脉狭窄<50%各1例及3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50%为1例;术后18个月再狭窄<50%为4例。术后第1天MoC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4.7)分比(21.7±2.7)分,t=4.65,P<0.001],术后MMSE评分虽然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5±3.76)分比(24.41±2.2)分,t=1.72,P=0.086]。结论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1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其中84例为CEA组;82例为CAS组。初级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卒中、死亡或心血管意外,或随访6个月内的同侧卒中或死亡;次级终点为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6个月内的重度再狭窄。结果CAS组有8例达到初级终点,累积发生率为9.8%;18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22.0%。CEA组有10例达到初级终点,发生率为11.9%;16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杂交手术 同期手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Stent,CAS)对于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中国阜外医院于2005年12月-2014年12月60名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组1为27名患者接受单侧CAS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组2为33名患者接受单侧CEA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记录并分析患者主要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AS-CABG组患者术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4.81%和0%,CEA-CABG组患者术后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均为3.03%,两组患者间术后MACCE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24h胸液引流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与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对于冠心病合并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均满意。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较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和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结论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TIA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16层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对比剂总量80~100ml,注射流率3~4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13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轻度狭窄21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4支、血管闭塞2支。共发现斑块39块,其中钙化斑块19块,脂质斑块6块,混合斑块14块。结论16层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 标签: X线计算机 断层摄影 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增加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2017年收治手术患者的数据统计,对其中的切口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本院的样本分析,本院的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发病的几率3.41%,I类切口感染率为0.71%,II类切口感染率为5.31%;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手术性质、切口种类等都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研究得出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系数。

  • 标签: 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 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1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 标签: 内科学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关系 脑血管超声 脑梗死 颈动脉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21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289例,其中男159例、女130例,年龄43~82(61.7±8.0)岁。患者均行能谱CT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颈总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及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Kappa值分别为0.844、0.88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除了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灵敏度较低、能谱CT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较低外,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颈总动脉上,DSA共检出易损斑块1 672个;颈部血管超声检出876个,其中软斑块384个、表面不规则斑块80个、溃疡斑412个,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2.39%(876/1 672);能谱CT检出367个,均为软斑块,易损斑块检出率为21.95%(367/1 672)。血管超声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能谱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00,P<0.001)。结论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均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超声可能在颈总动脉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临床应用时可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能谱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粥样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远端过滤脑保护212例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闭环支架(闭环支架组),170例患者植入开环支架(开环支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狭窄处血管超声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和舒张末期流速评估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各层次、12个月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后30天内及31天至12月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和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且合理选择支架,植入自膨式开环支架除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和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外,两种类型自膨支架在CAS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支架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