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肺腺癌的常见并发症。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状态与VTE发生风险有关,常见的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和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等。基于肺腺癌驱动基因与VTE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根据驱动基因状态筛选出发生VTE风险高的患者,最终将常规危险因素与驱动基因联合应用评估肺腺癌并发VTE的风险,对于临床早期预防肺腺癌患者发生VTE意义重大。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静脉血栓栓塞 驱动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尽早诊断UC合并血栓栓塞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改善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确诊的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同期按照1∶2比例选择92例单纯UC患者作为对照。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栓塞情况,比较UC合并血栓栓塞与单纯UC患者的临床资料(如高血压病史、住院时长等)、疾病活动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6例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中,14例(30.4%)为单个部位静脉血栓栓塞,以下肢为主;20例(43.5%)为单个部位动脉血栓栓塞,以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12例(26.1%)为多部位血栓栓塞。UC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患者占比、UC重度活动期患者占比、D-二聚体、FDP、ESR、CRP均高于单纯UC患者[52.2%(24/46)比33.7%(31/92)、45.7%(21/46)比19.6%(18/92)、(822.03±654.33) μg/L比(230.28±225.62) μg/L、5.77 mg/L(6.87 mg/L)比2.10 mg/L(1.55 mg/L)、(46.32±28.27) mm/1 h比(33.08±24.30) mm/1 h、22.05 mg/L(46.42 mg/L)比5.58 mg/L(11.58 mg/L)],住院时长和PT均长于单纯UC患者[(12.76±10.18) d比(8.66±4.89) d、(14.13±6.06) s比(11.86±1.42) s],血红蛋白和MPV均低于单纯UC患者[(110.91±31.38) g/L比(123.83±27.67) g/L、(9.60±0.94) fL比(10.04±1.16)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0.29,t=-5.96,Z=-5.78,t=-2.85,Z=-3.87,t=-2.58、-2.50、2.47、2.4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C重度活动期[OR=3.079,95%置信区间(95%CI) 1.100~8.615] 、高血压病史(OR=4.454,95%CI 1.467~13.519)、D-二聚体水平(OR=1.003,95%CI 1.001~1.005)均为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UC合并血栓栓塞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主。UC重度活动期、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是UC合并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因素应予以关注并进行相应预防。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该研究对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对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抽吸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再通时间为25~50(35±8)min,术中失血均小于150 ml,抽出栓子长度1~4 cm。7例经抽吸后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合并动脉硬化狭窄,结合支架植入治疗后血管完全通畅,所有病例无动脉损伤、远端栓塞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肠坏死7例,部分小肠(长度约25 cm)坏死1例,经剖腹坏死肠切除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2次随访,均无肠缺血再次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SMAE患者,未发生肠坏死以前,采用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可高效快速清除血栓,恢复肠道血流,改善病情,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限于本研究样本量小,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总结研究。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 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预防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三门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手术治疗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2.71±1.11)分、(2.02±1.01)分、(1.03±0.47)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5.43、6.29,均P < 0.001)。干预后,观察组血管壁厚、血管直径分别为(0.69±0.22)mm、(5.26±0.52)mm,对照组分别为(0.58±0.09)mm、(4.98±0.28)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5.10,均P < 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95%,低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P < 0.05)。结论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干预护理措施用于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可减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有助于术后血流恢复,减少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士 合作行为 外科手术 手术后医护 手术后并发症 静脉血栓栓塞 预防
  •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属于肺动脉高压的第四大类,以肺动脉血栓机化、肺血管重塑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出现右心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CTEPH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然而,对于CTEPH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尚需要探索,其预后及其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CTEPH病理机制及基础转化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炎症 免疫疗法 抗原,表面 单细胞测序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被认为是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卒中后排名第三的循环系统致死性疾病,目前仍缺乏一种有效的无创生物标志物评估其发生风险。许多研究证明非编码RNA在调控表观遗传、转录以及转录后水平等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与VTE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在VTE中的潜在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 生物标志物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对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90%,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9%,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让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骨科 静脉血栓栓塞症 系统护理干预 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住院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住院老年患者80例,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入院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2016年3月-2016年5月入院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之后,分别实施全程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住院老年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10.00%(发生患者有4例、百分比为10.00%;未发生患者有36例、百分比为90.00%)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30.00%(P<0.05);观察组住院老年患者的满意度95.00%(满意患者有30例、百分比为75.00%;一般患者有8例、百分比为20.00%;不满意患者有2例、百分比为5.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再实施全程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住院老年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 护理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防止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将房颤患者238例根据当时治疗情况分为两治疗组。观察两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率低,阿司匹林发生血栓栓塞率高。结论验证了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的作用。

  • 标签: 房颤 血栓 华法林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VTE的发生时机,分析妊娠和产褥期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为(30.9±5.2)岁,20例(24.7%)年龄≥ 35岁。妊娠期患者41例(50.6%),产褥期患者40例(49.4%)。产褥期发病的患者中,34例(85.0%)发生在产后30 d内。(2)VTE首发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肿胀[43.4%,33/76,剔除5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患者]和疼痛(28.9%,22/76),以急性发病为主。血栓范围以周围型为主(61.8%,47/76),其中妊娠期患者多为周围型(80.0%,32/40),而产褥期患者以混合型为主(44.4%,16/36,χ2=13.417)。血栓部位主要是下肢深静脉(74.1%,60/81),其中妊娠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较多(87.8%,36/41),而产褥期DVT合并PTE较多(30.0%,12/40,χ2=7.961)。累及静脉以肌间静脉最多(72.4%,55/76),其中妊娠期患者主要累及肌间静脉(85.0%,34/40),而产褥期患者累及肌间(58.3%,21/36)、股(58.3%,21/36)、腘(50.0%,18/36)、髂(47.2%,17/36)、胫(44.4%,16/36)和腓(38.8%,14/36)等多条静脉。(3)占比例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年龄≥35岁(24.7%,20/81);其次是抗凝血酶缺乏(23.5%,19/81)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0%,17/81)。不同危险因素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1 029(639~1 778)与619(355~1 117) μg/L,Z=-3.336,P<0.001]。(4)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抗凝治疗。24例患者(29.6%,包括妊娠期5例,产褥期19例)因血栓范围广泛而行溶栓治疗。住院时间为(7.3±2.1)d。(5)41例妊娠期VTE患者中,治疗后9例(21.9%)选择引产,其余32例继续妊娠至分娩,包括26例剖宫产,6例经阴道分娩;8例(25.0%)为早产儿,1例(3.1%)为巨大儿。结论孕产妇相关VTE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后30 d内。其中产褥期VTE累及静脉多、血栓范围广。对于年龄≥35岁、抗凝血酶缺乏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要尤其警惕VTE。妊娠期VTE可能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要密切观察。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妊娠并发症 产褥期疾病 妊娠结局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藏地区医院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西藏地区VTE防治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对西藏自治区7个市(地区)59所医院的1 117名护士采用临床护士VTE知识问卷进行VTE知识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护士VTE知识得分是否合格的影响因素。结果1 117名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总分为(36.70±15.17)分,其中基础知识维度得分为(7.13±2.99)分,风险评估维度得分为(14.75±7.61)分,基本预防维度得分为(3.92±1.99)分,物理预防维度得分为(4.73±2.62)分,药物预防维度得分为(1.96±1.29)分,发生VTE后处理维度得分为(4.22±2.35)分。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平均得分率为48.94%,护士的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下水平;在预防措施的使用方面,护士的知识掌握不足,其中物理预防得分率为36.38%,药物预防得分率为39.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培训是护士VTE知识得分是否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掌握不足,管理者需对不同特征护士人群以及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护士将所学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保证VTE的护理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护士 知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6)与研究组(n=36),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结扎手术给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子宫导管动脉栓塞术给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0.56%),P<0.05。结论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其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应用。

  • 标签: 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 导管动脉栓塞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该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多发而少见。鉴于DVT临床症状常不典型,PTE发病急,病死率高,因此临床漏诊情况普遍,这些特点导致VTE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能被低估。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流行病学 尸体解剖 病理学
  • 简介:目的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大脑中动脉(MCA)血栓栓塞模型,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及模型的稳定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限,平均兔龄14个月,体质量4.1kg。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1~5枚血栓,对照组仅注射造影剂。行DSA,观察脑血管闭塞情况,用改良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CT灌注成像观察脑血流灌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塞情况。结果实验组17只兔(85%)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表现为手术侧MCA主干闭塞,神经功能缺损,MCA供血区血流灌注异常,DWI信号、TTC染色异常。3只脑缺血模型建立失败,其中2只为颈内动脉栓塞,1只闭塞的MCA再通。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建立兔MCA血栓栓塞模型具有创伤小、易存活等优点。选择合适的血栓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

  • 标签: 脑梗塞 动物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血栓栓寒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疾病,未经治疗的PTE患者死亡率为25%~30%,而得以及时诊治的PTE患者病死率可降至2%~8%。对于临床护士而言,提高对PTE的认识、观察和抢救能力至关重要。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对PTE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合理安排培训,提高护士的PTE知识水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护士 知识水平 掌握情况 PTE 抢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