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可能被治愈的肺动脉高压,部分患者可通过肺动脉内膜剥脱术达到治愈。但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不适宜行该手术,或手术后仍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对于这些患者,利奥西呱是唯一具有适应证的靶向药物。然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与肺动脉高压两者临床与病理表现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也有应用其他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并且部分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也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治疗 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血栓栓塞是PV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为规范我国PV血栓栓塞的诊治及预防策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分会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反复论证,达成本共识。共识从PV危险分层、诊断、治疗、血栓栓塞多学科综合管理、患者随访等方面分别阐述,旨在为我国PV患者血栓栓塞规范化诊治和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栓栓塞 综合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预测模型,为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Scopus、ProQuest、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网,搜集关于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3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共纳入11篇文献,共11个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其中6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0篇文献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内部验证,1篇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预测性能指标AUC为0.670~0.945,10篇均>0.7,预测效能较好。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预测因子为中心静脉导管、年龄、感染、肿瘤和手术。10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较好。结论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应规范报道模型构建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 标签: 儿童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 至2019年2月1日 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年龄划分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病死率。比较不同年龄层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肺栓塞7及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50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老年组279例,非老年组224例。老年组出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胸痛、咯血发生率较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比例更高,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少。预后方面,老年组PESI评分及7、30 d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随年龄增大,老年患者病死率呈升高趋势。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钙血症、cTnI升高、NT-proBNP升高及PESI等级与30 d内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是老年患者肺栓塞7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及感染是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老年患者,且随年龄增大,病死率逐渐增高。PESI等级、血钙降低及感染是老年患者肺栓塞30 d内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老年 预后 低钙血症 感染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报道1例36岁男性因高强度运动损伤诱发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高强度运动损伤诱发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此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胸腹痛、背痛、咯血及发热等,常存在易栓症和(或)其他PTE危险因素,在首诊时常被误诊。高强度运动可能诱发PTE且有较高的误诊率,分析性推理和扎实的内科基本功是预防误诊的最佳武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28例单纯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D-二聚体、FIB、vWF能够作为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血清因子
  • 简介:摘要骨科手术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同时也是患者在手术期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骨科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降低患者的医疗治疗费用。

  • 标签: 骨科 静脉血栓栓塞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方法筛选2017年1月15日~2018年11月15日来我院骨科治疗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给患者实施患肢制动以及卧床休息等防止肺栓塞发生的护理措施,同时进行基础的护理。最后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回顾分析得知所选取的120例研究对象实施预防肺栓塞护理后,出现肺栓塞的有4例,发生率为3.33%。结论肺栓塞血栓患者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医治其致死率高达93%,如果对血栓的患者做好有效的预防护理,将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即使发生肺栓塞也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同时也能提高病人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骨科 下肢深静脉 血栓 预防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1月至次年12月,接收的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计80例。分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实验与对照各40例。实验组行“抗凝+溶栓”治疗,对照组行抗凝治疗。全面观察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显效与有效者,共38例,所占百分比为95.0%;对照组显效与有效者,共32例,所占百分比为80.0%。实验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中积极运用“抗凝+溶栓”疗法,可增强疗效,加快患者病情治愈的速度。

  • 标签: 抗凝治疗 溶栓 肺血栓栓塞症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总结了3例新生儿血栓栓塞症患儿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前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在患肢穿刺;体位护理;应用溶栓药物的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健康教育。本组3例治疗7-10天好转出院,随访病情控制良好。

  • 标签: 新生儿 血栓栓塞症 护理
  • 简介: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危重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PTE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8%,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患者其病死率也在5%左右[1-2],而其如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则病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诊断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在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ICU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6.67%,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护理在预防ICU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 ICU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于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方法 筛选 2017年 1月 15日 ~2018年 11月 15日来我院骨科治疗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120例,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给患者实施患肢制动以及卧床休息等防止肺栓塞发生的护理措施,同时进行基础的护理。最后统计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回顾分析得知所选取的 120例研究对象实施预防肺栓塞护理后,出现肺栓塞的有 4例,发生率为 3.33%。结论肺栓塞血栓患者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医治其致死率高达 93%,如果对血栓的患者做好有效的预防护理,将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即使发生肺栓塞也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同时也能提高病人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骨科 下肢深静脉 血栓 预防 肺栓塞
  • 简介:目的:分析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肿瘤种类、分期、分化程度等,以识别高危患者,提高防治意识,减少VTE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肿瘤种类、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在所有1853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80例并发VTE,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3例,年龄(66.60±12.60)岁。包括单纯肺栓塞(PTE)4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89例,PTE合并DVT50例。肺癌82例,消化道肿瘤78例,泌尿系肿瘤32例,妇科肿瘤27例,血液科肿瘤27例,乳腺癌12例,其他部位肿瘤22例。相比未并发VTE肿瘤患者,并发VTE多见于肺癌、妇科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例(53.9%)并发VTE肿瘤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206例(73.6%)患者发生VTE时,肿瘤处于进展期;247例有明确TNM分期患者中Ⅲ~Ⅳ期患者187例(66.8%);144例有明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报告,中、低度分化程度者120例(85.4%)。至随访结束,共有130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24.0±7.8)个月,明确诊断VTE后3,6,9,12个月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6.9%、69.2%、80.0%和82.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本身、肺栓塞和感染。结论肿瘤与VTE密切相关,腺癌、进展期肿瘤、分化程度低的肿瘤患者和化疗方案中含铂类药物者更易发生VTE,临床医师应注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