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和督查考核相结合在急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中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37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急诊护理人员,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培训方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和督查考核结合培训(观察组,n=19),常规培训(对照组,n=18),对不同培训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急诊护理人员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对于成人/儿童/新生儿心肺复苏,成人/儿童/新生儿气道异物梗阻、气道开放的实践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护理人员,(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培训中,应用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和督查考核结合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其对于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程度,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技能培训 督查考核 急诊护理人员 心肺复苏技能
  • 简介:男,42岁。主因发作性胸痛伴意识不清约6h入院。患者6h前酒后突发胸部疼痛,伴周身大汗,痛呈持续性,向左侧肩胛部放射,休息无缓解。急呼120送诊当地医院,查心电图V1-5导联ST段压低明显,T波倒置。半小时后复查心电图V1~4导联ST段弓背抬高,出现QS图形,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意识丧失。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后 导联ST段压低 脑复苏 发作性胸痛 意识不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胸外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仪 按压质量 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 简介:摘要本文就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提供参考。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肺复苏需要护理人员借助病房内的资源来进行护理,注意一些操作注意事项。

  • 标签: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心肺复苏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在医学中,心肺复苏呼吸装置是经常需要用到的一种装置。心肺复苏呼吸装置可以代替人工呼吸。虽然心肺复苏呼吸装置自出现以来经过了多次改进,但医院当前使用的心肺复苏呼吸装置依然有多种缺点,其缺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在使用时较为麻烦,需要对现有的心肺复苏呼吸装置继续进行改进。本文基于旧式心肺复苏呼吸装置,研究了一种新型心肺复苏呼吸装置。

  • 标签: 心肺复苏 支撑板 矩形槽 承重压板
  • 简介:摘要当人体出现心脏骤停时,未能在4-6min进行及时有效抢救,则会对人体脑部以及多处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尽快对其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但是目前很多人并未掌握心肺复苏方法,导致在急救人员到达时患者已经死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可以通过急救调度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朋友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确保患者能够支撑到急救人员到达。与此同时,全方面掌握救护车动向,让救护车能够尽快到达救护现场。本文主要对外心搏停止(OHCA)患者进行急救调度电话指导,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心肺复苏

  • 标签: 急救调度电话 指导 心肺复苏时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急救与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肺复苏急救的措施和护理,观察组实施急救治疗以及规范化的心肺复苏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前后的数据差异,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快速而正确的心肺复苏护理下,观察组的患者可成功复苏,并恢复较好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状态,急救反应时间和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较短、急救成功率较高,与对照组存在较大的差异,P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 急救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研究心脏骤停的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特地做了此次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到2022年在我院治疗的30例患者,专门选择了15例成功的患者作为成功组,15例治疗不成功的作为失败组。把成功组和失败组做出分析比较,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能够成功治疗的原因。结果:在根据数值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组的患者在自主呼吸的数值比较上失败组的数值上更短一点,当P小于0.05时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能够自己呼吸的病人恢复的时间就要短一点,更能够有利于这些患者的存活。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术 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以32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8月-2022年5月,分为参照组(16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16例,急诊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抢救有效率,研究组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不良反应。

  • 标签: 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立祥 刘中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39,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上海 100005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跳骤停的重要措施,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 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5 min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是CPR成功的护理关键 。

  • 标签: 心肺复苏 救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37±3.52)d,短于对照组的(8.16±3.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 康复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因心脏骤停荤倒在北京地铁站台上不幸身亡后,有关社会急救体系的讨论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救 社会 系统 立法 地铁站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纳入天津市人民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自1997年3月~2002年3月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治疗156呼吸心跳骤停的新生儿,并与1990年3月~1997年2月178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短期存活、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35(86.5%)、121(77.5%),与对照组110(61.8%)、98(55.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能显著提高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