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论述,阐明口腔科院内感染可防控。

  • 标签: 口腔科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手术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低报告现象的原因,以寻求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对52名参加手术人员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职业暴露发生和上报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医生为59.45%,护士为86.66%;职业暴露上报率低,医生为27.02%,护士为60.00%。结论手术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严重威胁,低报告现象与手术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缺陷有关,完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手术人员 职业暴露 低报告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年-2016年职业暴露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医务人员。方法收集2015—2016年本院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资料,总结其暴露发生原因,方式等情况。结果最为常见的职业暴露为锐器伤,所占比例为%,护理人员所占职业暴露工种的比例为%,最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源为血源性疾病,所占比例为%。结论临床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 标签: 职业暴露 医院 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注射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负责全院门诊病人的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采集等护理操作。注射室护士每天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直接接触大量的流动病人,经常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及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疗用具中,所以其工作特点决定了注射室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护士群体。因此,熟悉职业暴露的种类、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掌握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等是每个注射室护理人员必备的基础功1。本文就注射室护士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综述如下。

  • 标签: 注射室 护士 职业暴露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分析医务人员产生职业暴露的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职业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以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理,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年全院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及工勤人员100例暴露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一例的资料,分析每一例发生的因素,统计发生的高危行为。结果100例上报人员分别为护士70例,构成比70.0%;医生16例,构成比16.0%;实习医师3例,构成比3.0%;实习护士3例,构成比3.0%。其它8例,构成比8.0%。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淡漠;监测系统不完善等为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发生暴露的因素多,应采取干预对策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监测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其中锐器刺伤占92.00%,血液飞溅占8.00%。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占56.00%,医生占36.00%,医院工友占8%。结论通过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规范诊疗操作流程,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教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对危险度高的科室人员进行相关疫苗预防接种,防止和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干预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03年国内SARS病毒的传播,及国内外实验室病毒的泄露,到今日埃博拉病毒的非洲蔓延,足以让人类心惊肉跳。血站从业人员如何保护自己,预防职业暴露,采取怎样的有效控制措施是我们面临的严俊的问题。为此在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必须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降低因职业暴露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

  • 标签: 职业暴露 预防
  • 简介: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是指包括对性暴露后与静脉药物注射暴露后的预防HIV感染的措施,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暴露后72h内),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连续28d,nPEP中心理咨询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首选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相对于职业暴露来说nPEP在预防HIV感染方面没有很好的效果,容易失败的原因主要有:①延时治疗;②非职业暴露者对PEP治疗依从性差;③反复多次发生暴露;④进行肛交是预防HIV感染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⑤不合理的药物组合。

  • 标签: 非职业暴露后预防 HIV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的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供应室护士30名,进行职业暴露现状与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采取问卷和现场评估的方式并分析其结果。结果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一般涉及感染性和化学性职业暴露,其中以感染性和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放射性(紫外线)职业暴露发生率次之,明显高于其它职业暴露危险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应室的护士经常需要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紫外线等均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供应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带来的危害,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供应室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8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职业、工作年限、暴露方式、暴露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从高到底依次护士71.7%、医生12.8%、医技人员51%、工勤人员10.3%;工作年限3年以下64.1%、3-5年3.8%、5年以上32.1%;针刺伤84.6%、粘膜暴露7.7%、皮肤暴露1.3%皮肤粘膜暴露I3%;暴露科室内科269%、外科295%、手术室115%、重症监护室51%医技8.9%、门急诊51%、五口25%。所有职业暴露者均按流程进行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培训、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关键。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分析 对策
  • 简介:指导原则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 标签: 职业暴露 HIV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防护工作 体液污染 艾滋病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 标签: 护理职业暴露 暴露风险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时要保护好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因此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应加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以减少其对护理人员的损害。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证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督查与考核,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安全处置锐利器具,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正确处置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避免医源性感染以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 标签: 感染科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探讨如何建立健全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制度,进一步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同时如何对工作人员职业暴露进行预防和处理。方法首先明确职业暴露的概念和血站职业暴露的分类,分析血站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性。建立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人员防护和职业暴露培训,严格进行工作环境消毒和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目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成分血安全性、确保员工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从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针对性的实施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大大减少了职业伤害的发生。结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各项防护措施。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