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院神经外科一起HIV职业暴露原因,为做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起职业暴露发生过程,找出职业暴露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本次职业暴露发生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严格,发生暴露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患者情况关注不够,造成暴露人员未得到及时处置。结论医护人员接诊患者时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核心制度落实,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时限报告,由具备资质的处置机构评估后按规范处置。

  • 标签: HIV 职业暴露 情况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主要以30岁以下、工龄小于4年的医务人员为主,其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87.5%,医生居第二位占10.0%;职业暴露地点以病房为主,占85.0%;暴露方式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77.5%;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处理针头最多见,占45.0%;暴露源病原体以HBV为主,占47.5%;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经随访均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结论制定严格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操作技术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能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综合医院感染科,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职业防护措施不得力,区域划分不明确,病种繁杂,如不明原因感染等。同时存在床护比严重不足,即呈现出护理工作人少事多,故忙乱中易出现自伤,特别是中午班,病人输液完毕数较多,一人同时拔针数人,如污染针头不及时妥善处置对周围物体、环境就有二次污染的可能。而且终末处理时,一不小心就会刺伤自己的手或碰到污染的针头部,如果是肝炎大三阳患者就有可能出现职业暴露。针对工作现状,经长期临床观察、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在既不加大护士工作量,也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采用了便捷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做到了自我防护,同时也减少了二次污染,显著的降低了护士工作时的心理压力。

  • 标签: 方法 目的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对策。方法选取供应室护理人员4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总结供应室护理中的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制定。结果通过调查可知,医院供应室工作中4(100.00%)人均发生利器刺伤,共发生16例次;3(75.00%)人发生烫伤,共发生12例次;3(75.00%)人发生血液污染,共发生12例次;2(50.00%)人发生噪音损伤,共发生8例次;2(50.00%)人发生化学消毒剂损伤,共发生6例次。结论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培训,使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得以提升,可有效减少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发生。

  • 标签: 供应室护理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消化内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状况,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通过查询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05年~2014年消化内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预防对策。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86人次,其中护士45人次(52.33%)、医师33人次(38.37%)、保洁员8人次(9.30%)。2005年到2014年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呈降低趋势。2005年职业暴露医务人员5人次,2014年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3人次。其中20人次(30.77%)为针头复帽、20人次(30.77%)为抽腹水时,16人次(24.62%)为处理使用后锐器,15人次(23.08%)为处理医疗垃圾。45人次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按照正确的职业暴露处理防护方法进行现场局部处理的占100.00%,33人次医师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按照正确的职业暴露处理防护方法进行现场局部挤血处理占96.97%职业暴露者目前尚无一人被感染。结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液传染性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标准预防知识的宣教,医护人员普遍提高了职业安全意识及有效处理职业暴露的能力。

  • 标签: 消化内科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消毒清洗各个科室的医疗器械,保证清洗工作质量,可有效避免患者交叉感染,提高医院治疗护理水平,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经过研究各学者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消毒供应室在器械清洗上出现的职业暴露。从职业暴露及其产生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了防护职业暴露的手段。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医疗器械 职业暴露 防护手段
  • 简介:摘要随着AIDS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和蔓延,目前我国AIDS流行形势十分严峻,艾滋病流行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到医院就医的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不断增加。由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到各科就医,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HIV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妥善保护好自己及其她相关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因HIV暴露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本文从分析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着手,探讨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旨在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

  • 标签: 艾滋病毒 艾滋病 护理人员 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对2017年本院的37例上职业暴露登记报告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7年本院在职临床护士共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例,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9.19%(锐器仿中针刺仿占94.12%),皮肤黏膜暴露占10.81%,其他锐器仿5.58%。暴露源类型乙肝病毒15例次占39.47%,丙肝病毒3例次占7.89%,艾滋病毒2例次占5.26%,梅毒螺旋体2例次占5.26%,不确定12例次占31.58%,未发现血源性感染病毒3例次占10.53%,暴露人员中27人经过半年以上、其余10人已经过3个月以上追踪随访和随访,目前尚未发现一名护土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暴露的高危群体,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

  • 标签: 护理人员 锐器伤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及防护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实施标准预防、完善监控体系、重点人群管理、强化培训考核等监测及防护方式。总结分析其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和防护情况。结果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为职业因素、睡眠因素、技术操作因素等。而通过实施针对性的监测及防护方式后,护士职业暴露情况明显减少,且护士职业安全性显著提高。结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相对较多,而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护措施加以应对,既能有效预防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护士的职业安全性,因此医院管理者以及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护士 职业暴露 监测 防护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问卷调查收集外科185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结果185名护士在实施护理操作时不可避免地接触病人的体液、锐器损伤等,153人发生职业暴露暴露后均进行及时处理和追踪观察。结论个别外科护士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通过对她们培训,提高了认识,做好了标准预防,控制和减少发生职业暴露感染。

  • 标签: 外科护士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运用在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的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心理干预,对其干预前后的SDS和S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后,医务人员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

  • 标签: 医务人员 HIV职业暴露 心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193名医务人员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情况;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过职业暴露者146名(75.6%);62名(32.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局部紧急处理,27名(14.0%)医务人员对被血液、体液污染持无所谓态度,96名(49.7%)医务人员不了解标准预防的内容,能做到I级防护的只占7.8%。结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较高,普遍缺乏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对标准预防的内容不够了解。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预防和控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现状,探讨有效防护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31例工作人员相关情况。结果 职业暴露人群以工作年限0-5年的低年资医务人员发生率最高;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占首位;暴露部位主要是手部;暴露场所主要是手术室;暴露环节主要是术中操作时;发生暴露医务人员均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无1例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 关注职业暴露的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加强培训和督查,规范操作流程,落实标准预防,做好医疗废物分类和管理,强化防护意识,是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对策。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介入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如感染病原体、接触有害物质和辐射。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戴防护手套和服装、使用安全通风设备、遵守辐射安全准则等防护措施的重要性。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安心履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 标签: 介入科 护理人员 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