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磷酸钙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体高度,增强早期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内固定与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于本院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2例/组。对照组行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锥后凸Cobb角、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7.62%、80.95%,P>0.05。术后观察组锥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应用经内固定治疗,可保障良好的术后矫正效果。

  • 标签: []经伤椎内固定 跨伤椎内固定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经单侧固定和跨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跨固定,观察组患者经单侧固定,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体压缩率与前后凸Cobb角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经单侧固定和跨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伤椎单侧固定 跨伤椎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与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经固定)与对照组(跨固定),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长,输血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缘高度上升,而Cobb角降低,且观察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经固定治疗更有利于重建脊柱生理序列以及恢复其稳定性,能维持脊柱较好的高度及曲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伤椎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跨固定和经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3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的方式分组。对照组应用跨固定,观察组采用经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得知,内固定失败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角度恢复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固定比跨固定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复位、固定效果更佳。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跨固定与经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经固定与不经固定治疗的56例下腰椎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4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L327例,L416例,L513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不经固定27例,经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马尾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结果:所以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5.8个月。不经固定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不经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经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固定组优于不经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05)。结论:相对不经固定,经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的维持脊柱�

  • 标签: 脊柱骨折 下腰椎 骨折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 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原理和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3岁。骨折部位T117例,T1219例,L113例,L29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4例,B级5例,C级9例,D级13例,E级17例。按椎管阻塞积分为4度Ⅰ度7例,Ⅱ度15例,Ⅲ度18例,Ⅳ度8例。手术方法经椎弓根植骨,及相邻的上、下体经椎弓根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向前推顶,纠正后凸畸形及水平移位。结果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8%,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5%。随访3~36个月,无断及内固定物松动,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骨折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植骨联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体高度的再丢失;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胸椎 腰椎 爆裂性骨折 骨移植 椎弓根器械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6%(P<0.05)。结论对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导航置钉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经皮微创 脊柱椎弓根棒系统附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7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39 ),一组采用 4 内固定术(对照组),另一组采用 6 内固定术(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附加 经皮微创 脊柱椎弓根棒系统 6 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经皮微创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伤椎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经单节段固定与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单节段(A组)与跨短节段(B组)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单节段固定术和跨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短节段固定术。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体骨折脱位疗效。方法39例胸腰段骨折脱位经后路复位、减压,经和其上下固定,重建胸腰椎序列,恢复塌陷的体。通过术前术后摄X片,前缘高度的测量比值和Cobbs角,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随访期内固定有无失效、有无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通过手术后12~18个月的随访,平均15个月,病例骨折均达临床骨性愈合,术前比较术后2周体高度比值和Cobbs角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12月复位无丢失。结论经置入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损伤,能够有效的复位,纠正后突畸形,避免了术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一种很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胸腰椎椎体骨折 伤椎 椎弓根螺钉
  • 简介:背景:临床中寰枢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有一定难度。目前,辅助寰枢椎弓根的方法众多,但大多存在设计、操作使用繁琐复杂等问题。目的:总结分析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治疗寰枢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至2017年12月使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14例寰枢不稳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13.8)岁。陈旧性骨折5例,齿状突畸形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三维模型,数字化设计椎弓根螺钉的最佳道并生成相应文件,测量记录进点的位置及道的内倾角、头倾角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上模拟。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完成螺钉通道,攻丝后置入螺钉。术后行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内倾角、头倾角变化,并进行螺钉位置分级,评价螺钉准确性。随访确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00min,平均(146±34)min;术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13±45)ml;透视5~11次,平均(7.4±1.5)次;术后拔管前引流总量90~200ml,平均(140±34)ml。共置入56枚螺钉。螺钉准确性:0级占94.6%(53/56),Ⅰ级占5.4%(3/56),Ⅱ、Ⅲ级为0。手术前后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平均(18.6±8.1)个月。无椎动脉、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出现。至末次随访均植骨融合,VAS评分从术前(3.9±1.1)分(3~6分)降至(0.9±0.6)分(0~2分),9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通过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寰枢不稳治疗,方法简便,可充分了解局部情况,指导手术,提高准确性。

  • 标签: 寰枢椎 椎弓根钉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与跨短节段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01-2014.01期间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58例胸腰椎骨折,通过计算机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一组29例患者采取经椎弓根进行内固定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29例患者采取跨上短节段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随访1年时间,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矢状面Cobb角、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并在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Cobb角、体前缘高度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矫正效果更理想,矢状面Cobb角及体高度获得了良好的恢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经或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选取52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例做随机非盲法分组试验,Ⅰ组接受传统跨单节段固定,Ⅱ组接受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对比该两种方案的临床实施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FIM评测结果基本相当,数据相比,统计学不成立(P>0.05)。术后,Ⅱ组的FIM评测结果为(66.85±15.17)分,相比Ⅰ组的(62.02±10.32)分显著提高,统计学成立(P<0.05)。在术后体前、后缘高度与Cobb角方面,Ⅱ组均获得显著改善,优于Ⅰ组,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椎弓根螺钉复位与固定,整体效果要优于传统跨手术,值得推荐。

  • 标签: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 跨伤椎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手术与跨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跨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单节段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00%,对照组为14.00%(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体的前缘高度比差异不显著,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经单节段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优,患者的矫正和维持治疗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率低。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跨伤椎手术 经伤椎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跨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20.1.1-2023.3.31期间7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数表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6)跨固定、观察组(n=36)经固定;比较手术指标、Cobb角、体前缘高度、脊柱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引流量、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用时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Cobb角较对照组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固定较跨固定出血更少,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 手术出血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方法用AF内固定系统加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同时予板有效减压。统计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前后缘高度、Cobb角资料。结果术后随访7-36个月,术后前缘高度恢复至96.7±7.4%,后缘高度恢复至98.5±6.3%,Cobb角恢复到4.7±2.6°。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1)。术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与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定,33例提高1~3级。结论AF内固定系统加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 标签: AF系统 内固定 脊柱骨折 自体骨 椎体内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弓根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随访一年后,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弓根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不同方法 胸腰椎爆裂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椎弓根植骨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跨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经椎弓根植骨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影像学参数指标(体矢状面指数、体Cobb's角度、体前缘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3个月影像学参数指标(体矢状面指数、体Cobb's角度、体前缘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弓根植骨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 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