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例PEWS在神经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患儿390例,其中病毒性脑炎250例,化脓性脑膜炎140例。将每种疾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监护组、监护组、PICU组三组,记录非监护组、监护组和PICU组的PEWS,比较同种疾病各组PEWS分数间的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PEWS总评分值从非监护组、监护组到PICU组逐渐升高,脑膜炎患儿PEWS总评分值从非监护组、监护组到PICU组逐渐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WS操作简单,可以连续动态地监测儿童状况的变化,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病情轻重的判断和转入PICU的预测,并使过去的经验判断转换成科学客观的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儿童神经内科学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病毒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 新生儿护理中运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 方法:研究 2016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1000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00 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分析不同护理后家属满意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护理满意率上,观察组为 97.2% ,显著高于对照组 78.6%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堵管、导管脱落、液体外渗、溢奶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 0.8% ,显著低于对照组 5.2%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可以更好的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 ] 新生儿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效果
  • 简介:摘要:早期预警评分是一个可便捷的应用在 ICU临床护理上的简单生理积分系统,适合临床应用于急症室观察病房的环境,它有助于识别有病情恶化潜在风险而需要增加护理程度(例如住院或入住 ICU病房)的患者。当 ICU病房缺乏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来进行密切监控观察患者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帮助护理人员进行高危患者病情的监察和识别。本文将就早期预警评分在 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来提升 ICU护理工作的质量。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护理工作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8年1月-201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常规ICU护理;观察组在常规ICU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统计后,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3.27%相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88%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提高了ICU患者护理工作的预见性与整体质量,并使护理满意度上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护理工作中引入早期预警评分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对102例ICU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实验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ICU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在进行ICU护理的同时引入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患者的满意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ICU患者 早期预警评分 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184-01
  • 简介:摘 要:目的 重症医学病房全面推行早期预警评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ICU护理的成效。方法 对比分析症医学病房患者ICU护理推行早期预警评分的成效,选取推行早期预警评分的重20名与未推行早期预警评分患者20名,进行对比早期预警评分登记治愈率、早期预警评分控制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率等4方面指标数据。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推行早期预警评分的重症医学病房患者20名对于ICU护理的成效和成效,显著优于未推行早期预警评分(P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重症医学 护理评价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ICU治疗的患者1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ICU留住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94%,低于对照组的18.05%,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留住时间为(7.13±2.16)d,短于对照组的(11.01±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1%,高于对照组的8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降低意外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护理 意外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创伤指数的病情早期自动预警系统在高龄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老年骨科收治的≥75岁创伤骨折患者32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评估及护理;观察组采用我院开发设计的基于创伤指数评分病情早期自动预警系统进行评估识别患者的伤情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抢救率、转送ICU率、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抢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基于创伤指数的病情早期自动预警系统对高龄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准确预测患者病情及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自动预警系统 高龄骨折 病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预见性护理在多发性脏器损伤患者ICU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理管理中,分析改良预警评分联合护理标识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静脉用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改良预警评分联合护理标识)与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管理),比较2组护理管理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药物配置评分、药品发放评分、文书书写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4.535、17.508、22.281、43.03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空气沉降菌生成事件发生率、输液反应发生率、感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6.275,(P=0.012<0.05),差异显著。结论: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理管理中,实行改良预警评分联合护理标识,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护理管理质量 改良预警评分 护理标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收治的小儿肺炎在护理的过程中开展早期预警评分护理记录模板成效。方法:实验选择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84例肺炎患儿,开展随机数字表法设:比对组,试验组,其中42例比对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42试验组开展基于以上同时给予早期预警评分护理记录模板,比较护理记录缺陷发生情况、不同层级护理人员记录时间。结果:试验组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更低,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护理记录模板 小儿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7年5月来我院接受急诊就诊的患者4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分诊方法,而实验组则实施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比两组患者分诊精确度、患者去向和转归实况等结果。结果分诊后,了解到实验组患者在分诊精确度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分方面,使用MEWS系统进行评分,处在5~8分的患者极易发生病情变化,也是潜在危重患者。结论MEWS评分的应用,能让患者在短时间得到救治,从而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MEWS) 急诊 预检分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为,在ICU护理的工作中使用早期预警评分后,对应用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文章选取的数据来源为,时间节点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因病在ICU重症监护室进行病情医治的100名病人,选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的人数为50人,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应用于对照组的病人,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方式应用于护理组的病人,对不同组别的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后对其成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两组不同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后,呈现出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机率较低,为11.61%,而对照组病人产生并发症的机率较高,为32.74%。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呈现出护理组的满意度较高,而对照组病人满意度相对较低。结论在ICU重症监护室中全面使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方式,其收获了较高的成果,能够对病情严重病人产生肺部感染和压疮、呼吸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的机率进行有效的降低,同时让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的提升,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医学实践价值。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重症护理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护理工作中,早期预警评分的作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预警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例数明显较少,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ICU患者护理中,早期预警评分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 ICU 护理工作 运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于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的92名急诊患者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对象。将其平均分到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6名患者。试验组患者采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急诊交接时间低于参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质量,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在急诊管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急诊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预警(MEWS)评分对其在分诊中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10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53例。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方案基础上实施早期预警评分。观察两组干预后急救成功几率、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2.45%、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EWS评分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分诊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脑卒中 早期预警评分 分诊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改进型早期预警评分(MEWS)联合疼痛评分在肝胆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至2023年于某大型综合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共计200例。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使用MEWS评分)和实验组(MEWS评分联合疼痛评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评估MEWS联合疼痛评分预警效果上的优势。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预警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预警准确率达到了93%,而对照组为85%。此外,实验组在早期预警时间方面较对照组平均提前了1.2小时。研究还发现,MEWS联合疼痛评分在预测重症并发症(如急性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MEWS联合疼痛评分在肝胆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预警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够有效提升对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MEWS评分 疼痛评分 肝胆外科 急危重症 病情预警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ing system,MEWS)联合D-二聚体检查用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严重程度评估模型建立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P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57例被纳入研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确定MEWS和D-二聚体预测非轻症AP的最佳截止值。对MEWS评分与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曲线下面积(AUC)的大小用于评估每个因素预测AP严重程度的能力,并计算新模型预测非轻症AP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根据ROC曲线,D-二聚体、MEWS和新模型的AUC分别为0.702、0.628和0.734(P < 0.05)。新模型预测非轻症AP的AUC值高于MEWS和D-二聚体(0.734 > 0.702 > 0.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0,P < 0.01)。结论基于MEWS联合D-二聚体的新模型在预测AP严重程度方面优于MEWS和D-二聚体。新模型拥有简单、便捷、更适合临床使用的特点。

  • 标签: 胰腺炎 D-二聚体 改良早期预警得分 严重程度 预测能力
  • 简介:脊柱损伤是临床常见外伤类型,多发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典型症状表现为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难以翻身起立,此外,脊柱损伤病情较为复杂,复合伤、多发伤较多,患者预后较差[1]。经初步抢救因诊治需要,需进行院内转运,但此类患者病情危重,转运使患者处于移动环境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进而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做好转运前评估、备齐抢救物品、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对降低转运风险、减轻转运人员压力具有重要意义[3]。分级转运模式是从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支持情况、循环支持情况、意识状态及症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分配转运人员、准备转运设备及药品,针对病情较为严重者,不主张转运,待生命体征稳定再转运,进而可有效提高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促进早期康复。但临床工作经验得知,分级转运模式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对病情的分级评估受医护人员主观经验影响,仍存在一定缺陷[4]。

  • 标签: 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 分级转运模式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院内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