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的发生源于冠状动脉血流的显著减少,造成心肌长时间且严重的缺氧状态,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风险。该病症来势迅猛,病情进展快速,死亡率较高,救治时机与患者的生存质量紧密相连。心肌梗死发生后的12小时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通过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处理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病例。介入治疗需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进行,再灌注的时间长短对预后产生直接影响。采用规范化的治疗策略能有效地控制病死率。然而,心肌梗死的病情瞬息万变,术后可能伴随多种并发症,故而需要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痛苦,防止并发症,确保手术效果,降低病死率,减少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将探讨介入治疗后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关键意义,旨在优化预后,抑制并发症,并缩短患者住院期。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急诊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在当今医学领域,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生命威胁。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治疗手段之一,其在急诊情况下的应用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因此,急诊护理在介入治疗中的角色变得日益突出。本报告旨在探讨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急诊护理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现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本文将为护理实践提供新的见解和指导,以提升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急诊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在介入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另外对照组40例为常规P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试验组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及回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17%,P<0.05),血栓抽吸远端血流TIMI分级显著好转2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是治疗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血栓抽吸 导管 冠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本院介入术后并发心包填塞的3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施护理,统计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效果,并分析护理体会。结果:30例患者中,有 15 例出现术中少量出血,经血管活性药物、补液等处理及时止血,而患者也恢复生命体征;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30例患者,均给予紧急心包穿刺,其中28例患者穿刺后逐渐恢复生命体征,而 2 例患者穿刺后无效果,转至外科开胸修补治疗,1 例成功修补,1 例死亡,最终29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成功率为 96.67%。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术术中若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现象,可通过有效的护理提高抢救率。

  • 标签: 冠脉介入术后 心包填塞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经皮介入治疗(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NSTEMI患者80例,按入院号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PCI治疗,观察组使用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联合替罗非班内注射治疗NSTEMI的疗效较好,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CI 替罗非班 NSTEM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实施介入治疗时运用缝合器的护理措施研究。方法本文病例均选取634例在2010年5月~2011年5月间在我科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缝合组354例和压迫组280例,其中缝合组采用的是血管缝合器进行止血,而压迫组采用的是人工压迫进行止血。结果经过术后观察,缝合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是低于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中应用血管缝合器,这样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既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止血方法。

  • 标签: 冠脉介入 血管缝合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9年8月-2010年3月,我在北京大学一院导管室进修期间统计了共115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记录使用该装置所需的止血时间,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15例患者全部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为100%。止血时间为0.5-2min(平均1.5±0.5min),术后下肢平均制动时间为(6.2±3.5h),10例患者因局部渗血而延长下肢制动时间至8-24h,止血过程中和止血后无患者发生显著迷走反应,术后随诊3天,发生皮下血肿(直径)=3cm)3例。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安全、有效。

  • 标签: 血管闭合器 股动脉 止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手术治疗的 15例医护人员进行研究, 2018年 6月前未实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 2018年 7月开始实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介入治疗防护中,操作人员采用铅防护服、铅眼镜、铅玻璃防护屏及床下铅橡胶帘等综合性防护措施,并从距离控制方面加强防护,对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实施前后 X线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及床下铅橡胶帘 X线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辐射距离方面,与球管距离 3m的 X线辐射剂量明显低于 2m、 1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手术治疗中应用,对 X线辐射剂量能够有效控制,且与球管距离越远,辐射量越少,射线危害越少,对操作者保护效果越好。

  • 标签: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 介入治疗防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手术治疗的 15例医护人员进行研究, 2018年 6月前未实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 2018年 7月开始实施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介入治疗防护中,操作人员采用铅防护服、铅眼镜、铅玻璃防护屏及床下铅橡胶帘等综合性防护措施,并从距离控制方面加强防护,对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实施前后 X线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铅防护服、铅玻璃防护屏及床下铅橡胶帘 X线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辐射距离方面,与球管距离 3m的 X线辐射剂量明显低于 2m、 1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手术治疗中应用,对 X线辐射剂量能够有效控制,且与球管距离越远,辐射量越少,射线危害越少,对操作者保护效果越好。

  • 标签: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 介入治疗防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变情况及行介入治疗(PCI)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PCI的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患者58例为治疗组,非墓碑样心电图改变患者7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的情况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病前出现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变血管多位于左主干(LM)及左前降支(LAD)近段(67.24%34.17%,P<0.01),合并有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病变明显增高(41.38%26.58%,P<0.05;25.86%36.7%,P<0.05),治疗组PCI前TIMI血流分级0-1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34%49.36%,P<0.01)。结论治疗组患者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多靠近于LM及LAD近端,同时有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保护。PCI是目前针对此类急性致死性病变的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对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尚需进一步统计。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墓碑样心电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护理干预在经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23/24)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20/23)86.9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4)4.17%显著低于对照组(5/23)21.74%(P<0.05)。结论在急诊行介入抢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期间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及预后效果显著,辅助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冠脉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对支架内血栓事件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入选复杂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各5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出院1月,3月,6月进行门诊随访。结果替格瑞洛组支架内血栓、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死亡及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杂病变患者,替格瑞洛可以更好地降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经皮介入治疗患者脑利钠肽变化的具体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护理干预。对两者患者手术前后的脑利钠肽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的脑利钠肽浓度降低水平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间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经皮介入治疗患者的脑利钠肽浓度降低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及预后随访.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9例,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107例(TRI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72例(TFI组).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TRI组107例患者中,前壁心梗47例,下壁心梗39例,其他21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34例,三支病变49例.TFI组72例患者中,前壁心梗27例,下壁心梗29例,其他16例;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40例.TRI组和TFI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和100%,P=0.401;PCI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5.8%,P=0.13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9.4±32.0)min和(78.8±33.3)min,P=0.911.术后3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MACE事件发生率TRI组较TFI组低.结论经皮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经皮股动脉一样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最佳入路途径.

  • 标签: 经皮桡动脉 经皮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具体应用与体会。方法纳入单位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行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编号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及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联合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干预后各组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围术期开展优质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改善负性心理状况,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值得开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