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in the Critically ill,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C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科病区(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ICU)连续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4 h的老年脓毒症患者。统计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分级、临床衰弱评分(clinical frailty score, CFS)、mNUTRIC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脏器支持情况。根据有无发生CCI将患者分为CCI组与快速康复(rapid recovery, RAP)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患者91例,其中14例(15%)在入住ICU一周内死亡,37例(41%)快速康复,40例(44%)发展为CCI。CCI组年龄、APACHE Ⅱ评分、mNUTRIC评分、CFS评分、机械通气与血液滤过比例显著高于RAP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独立危险因素,现患比为1.503(95%CI:1.007~2.244),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95%CI:0.592~0.805)。结论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CCI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 老年 脓毒症 慢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ICU及急诊内科病房收治的147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4 h内行炎症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行APECHEⅡ评分,根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观察不同组间血栓弹力图的差异;在脓毒症患者中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价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重度的脓毒症较轻度的脓毒症其α角减小(P=0.015)、K时间延长(P=0.015),最大血块强度增强(P=0.045)。脓毒症死亡组的K时间明显大于存活组的K时间。当K时间≥2.2 min时(敏感度为77.27%,特异度为95.20%)脓毒症发生死亡的风险最大(P<0.01);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表现明显的低凝状态,K时间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判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放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ESCC患者27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RAF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TRAF6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放疗近期疗效和生存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分为阳性表达组(n=194)和阴性表达组(n=84),TRAF6表达与ESCC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χ2=13.670,P<0.001;χ2=45.497,P<0.001)。TRAF6阳性表达组放疗总有效率为62.9%(122/194),明显低于TRAF6阴性表达组的92.9%(78/8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85,P<0.001)。TRAF阳性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TRAF阴性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2,P=0.005)。进一步分析表明,较高TNM分期、淋巴结转移、TRAF6阳性表达可增加ESCC患者死亡风险(HR=1.96,95%CI为1.39~2.76;HR=1.72,95%CI为1.29~2.29;HR=2.31,95%CI为1.57~3.39)。结论TRAF6阳性表达ESCC患者的放疗敏感性低,TRAF6有可能成为ESCC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为ESCC的诊疗和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食管肿瘤 放射疗法 辐射耐受性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治疗衰竭预后的预测效果,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并进行MELD评分,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三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的患者有8例,3个月后死亡率为100%,评分为30-40分的患者34例,3个月后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MELD评分大于40分的患者12例,3个月后死亡率为100%,评分在30-40分的患者32例,3个月后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MELD评分可在临床推广中应用,一般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之间的肝衰竭是安全的。

  • 标签: MELD 评分 人工肝 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在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依据血栓弹力图结合凝血检查的结果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红细胞聚集与无血栓并红细胞聚集情况各分A、B、C三个亚组,每组各20例。观察分析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肺血栓的栓塞症(PTE)情况与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VT、致死性PTE的发生几率对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各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内的出血事件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凝血提示可以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进行早期的预测,实施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恶性肿瘤患者DVT与PTE的发生率。根据患者不同的高凝状态,对不同因素进行寻找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可保证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心监测联合脐血流检测对于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8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存在胎儿窘迫现象的待产孕妇50例,对其分别采取胎心监测和脐血流S/D比值测定,对不同方法对胎儿窘迫预测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胎心监测联合脐血流S/D比值测定法对胎儿窘迫的预测准确性高于两种方法单独应用(P<0.05)。结论胎心监测联合脐血流检测可使胎儿窘迫的预测准确性、敏感性得以提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 标签: 胎心监测 脐血流S/D比值 胎儿窘迫 预测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PCT定量检测对血培养结果的预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同时进行血培养与PCT检测、且检测结果有效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500例患儿的血培养与血清PCT检测结果,研究分析PCT在不同分界值对血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500名患儿血培养结果中有125例阳性患儿,包括113例细菌性感染和12例真菌性感染,有375例阴性患儿;125例阳性患儿在PCT检测中显示为阳性的有108例,包括细菌性感染97例,真菌性感染11例,阳性预测值为86.40%,阴性预测值为43.47%;以0.05μg/L为分界值时,PCT对血培养的灵敏度为70.25%,特异度为56.67%,阳性预测值为28.55%,阴性预测值为91.56%。结论血清PCT定量检测可以辅助迅速诊断患儿的血流感染,若能结合临床状况的观察分析,更能提高其检出率。

  • 标签: 血清PCT 定量检测 血培养结果 预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API)在子痫前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76例子痫前期孕妇列为患病组,并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产检的76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在孕早期(11~13周)、孕中期(22~24周)血清学指标和B超检查参数,并评估上述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孕早期、孕中期,患病组血清β-HCG、sEng、UAP分别为[(94 284.58±446.26)IU/L、(34 526.53±258.64)IU/L,(9.43±2.41)μg/L、(8.55±1.09)μg/L,(96.02±0.16)%、(97.52±0.08)%],均高于对照组[(63 485.52±1 336.84)IU/L、(20 416.84±452.61)IU/L,(5.58±1.53)μg/L、(5.56±1.14)μg/L,(89.13±0.25)%、(92.14±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早期及孕中期联合检测诊断子痫前期的灵敏度为91.36%、93.51%,特异度为96.54%、98.82%。结论孕早中期血清sEng、β-HCG与UAPI三项指标对子痫前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增加诊断效能。

  • 标签: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可溶性内皮因子 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子痫前期 预测
  • 简介:三、基于价值工程评价方法的企业目标成本分值优先预测法分析1.价值工程评价方法与企业目标成本预测价值工程评价法是依据价值工程(VE)来预测单位产品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基于价值工程评价方法的企业目标成本分值优先预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图1成本与功能水平关系图2.基于价值工程评价方法的企业目标成本分值优先预测法的原理及步骤当今市场随着竞争的日益白热化

  • 标签: 价值工程 企业目标 分析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血清降钙素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预测感染的准确性与特异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59例在我院因肝内胆管结石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非感染组(33例),研究这些患者术后第1-4天的血清降钙素原及白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论感染组术后第1-4天的PCT值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术后患者ROC曲线表明PCT检测的敏感性84.00%及特异性82.61%,WBC计数检测的敏感性76.00%及特异性65.22%,PCT检测远优胜于WBC计数检测。

  • 标签: 血清降钙素 肝内胆管结石 术后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沉积(TD)的存在对yp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后辅助化疗获益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338例ypⅢ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将其分为TD(-)组(301例)和TD(+)组(37例)。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TD(-)组5年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高于TD(+)组(59.3%∶42.0%,P=0.001;79.1%∶55.0%,P<0.001;55.6%∶38.0%,P<0.001),但局部无复发生存相近(96.7%∶85.5%,P=0.67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组中TD个数与患者预后无关(P=0.923),术后辅助化疗对两组患者预后均无影响(P=0.103)。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与更差的总生存相关(HR=2.343,95%CI为1.257~4.363,P=0.007)。结论对于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ypⅢ期直肠癌患者,TD(+)者的预后更差,TD是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无论患者是否存在TD,均未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 标签: 肿瘤沉积 直肠肿瘤/综合疗法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胎心宫缩监护(CTG)计算机分析系统中短变异(STV)参数的临床界值及意义,评价其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18例产妇进行产前或产时胎心率监护,计算机分析分娩前3563个CTG图形的STV值,并对其中256例取脐带血测定其脐动脉血气pH值,结合分娩时羊水性状和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pH〈7.20组其STV值为(2.93±1.45)ms,明显低于pH〉7.20组[(3.80±1.21)ms;(4.52±1.30)ms],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2)新生儿重度窒息组STV值为(2.02±0.63)ms,低于轻度窒息组(2.731±。14)ms和正常组(4.12±1.35)ms,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3)STV值〉3.5ms无窒息发生;STV值〈2.0ms时可能为终末期胎心图表现,预示胎儿即将死亡。结论:STV值是一个判断胎儿宫内窘迫的敏感指标,与新生儿1minApgar评分、脐带血气pH值有显著相关性;STV〈3.5ms对胎儿宫内窒息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 标签: 胎心宫缩监护 短变异 宫内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前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对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至2019年期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拟行放疗的2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放疗前1天、放疗结束后次日均进行症状限制性CPET试验及静态肺功能一体化检查,除静息心率(rHR)外,其他指标均取峰值数据。根据放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RILI组(发生RILI)及对照组(未发生RILI),同时比较放疗前、后2组患者CPET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PET指标预测RILI(≥2级)的准确性,并确定最佳cutoff值。结果20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RILI(≥2级),发生率为30%。放疗前RILI组与对照组CPET指标比较,发现氧通气当量(EqO2)、潮气末氧分压(PETO2)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2组患者rHR、EqO2及PETO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RILI组rHR、呼吸无效腔与潮气量比值(VD/VT)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EqCO2)均较放疗前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对照组PETCO2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0.05)。放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肺功能指标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放疗前EqO2曲线下面积为0.917,确定最佳cutoff值为35.85,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3%、92.9%和91.7%;放疗前PETO2曲线下面积为0.875,确定最佳cutoff值为117.2,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3%、92.9%和87.5%,故认为放疗前EqO2及PETO2指标对RILI(≥2级)具有较好预测价值,且两项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r=0.853,P<0.01)。结论CPET能客观定量评估肺癌患者放疗前、后整体功能变化情况,于放疗前进行CPET检查能有效预测RILI(≥2级)发生,对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放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癌 放疗 放射性肺损伤 心肺运动试验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索CR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确诊AP患者83例,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6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20例),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CRP水平,建立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同时比较以120mg/L和150mg/L为阀值时CRP对SAP的诊断效率。结果两组患者CRP水平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第72小时为峰值,24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SAP组的CRP水平均显著高于MAP组(P<0.05),第72小时CRP水平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87。预测灵敏度48h和72h水平相当为70%,特异度第72h最高,为76.2%。CRP水平为150mg/L预测SA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120mg/L高,分别为80%和76.2%。结论CRP水平的波动能反映AP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转归情况,尤其当患者入院后CRP>150mg/L,要注意坏死性胰腺炎可能。

  • 标签: C反应蛋白质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能否有效预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67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DW分为低PDW组与高PDW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评价PDW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67例NB患儿中男41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58∶1.00;平均年龄为44个月(2~156个月);Ⅰ期5例,Ⅱ期1例,Ⅲ期15例,Ⅳ期46例。诊断时年龄≤18个月14例,>18个月53例,初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100 μg/L者47例,<100 μg/L者20例。随访中位时间为20.4个月,至随访结束死亡35例,存活32例。低PDW组与高PDW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首发部位、分期、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PDW组高危患儿比例、NSE水平、骨髓转移率、MYCN基因扩增率、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均高于低PDW组,而血小板压积则低于低PD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率分析显示,低PDW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PDW组(69.8%比25.3%,χ2=15.761,P<0.05)。单变量分析表明,NSE(HR=6.606,95%CI:2.018~21.620),MYCN基因(HR=1.977,95%CI:0.794~4.919),危险度分层(HR=5.926,95%CI:1.416~24.794),PDW(HR=4.036,95%CI:1.957~8.322),红细胞分布宽度(HR=1.120,95%CI:1.005~1.249)等因素为NB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压积(HR=0.012,95%CI:0.000~0.427)为NB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多变量分析表明,PDW是NB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24,95%CI:1.017~6.264,P=0.046)。结论PDW增高和已知的NB患儿预后危险因素、肿瘤标志物升高及骨髓转移有较好的一致性,PDW增高与NB预后较差相关,且PDW是NB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血小板分布宽度 预后 总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检查对急性胆囊炎LC难度的预测价值。方法99例因急性胆囊炎行LC的患者,根据术前CDFI检查的指标(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及血流信号、胆囊腔、胆囊床和肝内外胆管的情况)评分分为容易组和困难组;根据术中难度评分分为手术容易组和手术困难组,评估其对手术难度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前CDFI预测容易组和困难组分别为67例和32例;根据术中难度评分,手术容易组和手术困难组分别为61例和38例。术前CDFI预测困难组与容易组比较,胆囊容积增大[(39.5±13.2)cm^3vs(32.6±10.4)cm^3],胆囊壁增厚[(10.1±4.0)mmvs(3.8±0.9)mm],胆囊颈结石嵌顿、胆囊壁血流信号丰富和胆囊粘连的患者多于容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0,-12.318,-3.952,Χ^2=33.548,19.461,P〈0.05)。以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胆囊颈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粘连情况为预测指标,急性胆囊炎术前CDFI预测LC难度准确率为94%(93/99)。结论术前CDFI检查有助于掌握急性胆囊炎LC适应证,对手术难度预测具有指导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预测
  • 简介:液体治疗是改善心脏术后患者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的重要手段,但不必要的液体补充会引起心功能恶化导致不良结局。预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对指导容量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发现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经皮氧分压变化(transcutaneouspartialpressureofoxygen,△PtcO2)与CO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标签: 经皮氧分压 术后患者 容量治疗 临床价值 反应性 心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前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对预测巨大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怀孕35周以上、单胎、胎儿发育正常的13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跟踪调查分析产前超声测量的胎儿腹围与出生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以此来评估产前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对预测巨大儿的临床价值。在选取的受检者中,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28.13±2.21)岁;结果超声测量的胎儿腹围与巨大儿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当产前超声测得的胎儿腹围>36cm时,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当腹围>38cm时,巨大儿的发生率高达98%;结论超声测量的胎儿腹围与巨大儿的发生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可将腹围≥36cm作为诊断巨大儿的参考指标,将腹围≥38cm作为诊断巨大儿的首选指标。

  • 标签: 超声 胎儿腹围 预测 巨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