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阿洛卡超声Prosoundα7检查所有参与人员的颈动脉,探讨IMT值、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实验组颈动脉IMT值大于对照组,CCAD值(颈动脉管腔直径)小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5.4%)高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可以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预测

  • 标签: 超声检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对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患者,评估Treg细胞频率对脑梗死患者发生感染预测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早期外周血Treg水平对发生感染的预测界值为≤3.7,敏感性89.5%,特异性为64.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对感染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Treg细胞频率 感染
  • 简介:摘要肿瘤相关全身炎症反应是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中的炎性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全身炎症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后营养指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淋巴细胞与C-反应蛋白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均与结直肠癌(CRC)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炎性相关标志物在CRC预后中的价值,将为CRC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脑损伤患者84例。根据患者最终生存状态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ONS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两者联合预测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的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风险的模型。结果最终存活组61例(72.6%),死亡组23例(27.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术后12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NSD、N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死亡的ONSD最佳截断值为5.5 mm,NSE最佳截断值为21.75 ng/mL。两者联合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7(P<0.0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5%。术后12 h的ONSD和GCS评分是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9.713(95%CI:1.192~79.147)和0.492(95%CI:0.318~0.763),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ONSD是重症脑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NSD和NSE两者联合时预测患者死亡的效果最好。

  • 标签: 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凝血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肾病科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1次,住院治疗者在患者病房进行,居家治疗者则电话回访。所有研究对象的随访时间以死亡或满24个月为止。随访时间截止后,根据是否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血钾、血钙、血磷和血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Cox回归分析判定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计数高、凝血酶原时间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短、国际标准化比值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高、凝血酶时间短、凝血酶原活动度高、D-二聚体水平高和高龄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0.792~0.825),表明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凝血指标异常与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合并糖尿病和高龄对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量化工具,有助于为腹膜透析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腹膜透析 凝血障碍 血液凝固因子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 h内入院并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诊断,在首次头颅CT后24 h内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定义为复查血肿体积较基线增加>6 ml或相对体积增大>33%。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hs-CRP对血肿增大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54例脑出血患者,男性99例(64.3%),年龄(58.7±11.1)岁,基线中位格拉斯格昏迷量表评分为13分,发病至首次CT时间为(2.92±1.35)h,首次CT至复查CT时间为(16.05±4.40)h。基线血肿体积为(21.82±11.08)ml,其中27例(17.5%)血肿破入脑室。40例(26.0%)存在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组入院时平均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血肿增大组[(11.56±3.72)mg/L对(9.51±4.31)ml;t=-2.669,P=0.00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s-CRP[优势比(odds ratio, OR)1.12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7~1.241;P=0.022]、血肿形状不规则(OR 4.160,95% CI 1.714~10.098;P=0.002)以及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OR 0.510,95% CI 0.323~0.803;P=0.004)与血肿增大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基线血肿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237,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预测血肿增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678(95% CI 0.584~0.772);最佳截断值为10.55 mg/L,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9%和60.0%。结论对入院时hs-CRP≥10.55 mg/L、血肿形状不规则和入院至首次CT检查时间<3 h的患者要着重管理,警惕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C-反应蛋白质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超声测量颏下软组织距离预测喉罩通气不良的价值。方法择期行下肢血管手术和泌尿系碎石手术患者272例,拟于喉罩全麻下完成。年龄25~78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40~85 kg,机械通气时间30~120 min。使用超声测量颏下舌距(TT)、颏下舌骨距离(DSHB)、颏下会厌距离(DSEM)和颏下声门距离(DSAC)。依据说明书选择喉罩型号。记录以下情况的发生:首次喉罩置入失败;机械通气期间喉罩套囊周围漏气;气道峰压>20 cmH2O;超声诊断胃进气。出现1种及以上情况者为通气不良。根据是否出现通气不良,将患者分为通气正常组(N组)和通气不良组(P组)。绘制超声测量颏下软组织距离预测喉罩通气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CI)、灵敏度、特异度及临界值。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喉罩通气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测量TT、DSHB、DSEM及DSAC预测喉罩通气不良的AUC(95%CI)分别为:0.866(0.813~0.919)、0.755(0.683~0.827)、0.835(0.772~0.899)及0.705(0.628~0.782)(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T≥6.140 cm、DSHB≥1.145 cm、DSEM≥2.175 cm和DSAC≥1.075 cm均为喉罩通气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测量TT、DSHB、DSEM及DSAC可预测喉罩通气不良的发生。

  • 标签: 超声检查 喉面罩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CT影像资料,利用3D-Slicer测算患者的血肿量(3D-Slicer血肿量),并将患者按有无发生术后sCVS分为有sCVS组与无sCVS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间3D-Slicer血肿量及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的差异,筛选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3D-Slicer血肿量在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差异。结果有sCVS组与无sCVS组患者在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sCVS组患者的3D-Slicer血肿量明显高于无sC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licer血肿量(OR=1.061,95%CI:1.004~1.120,P=0.034)是影响aSAH后s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分级患者间的3D-Slicer血肿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Fisher量表、改良Fisher量表,3D-Slicer测算的血肿量在预测aSAH后sCVS发生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3D-Slicer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Fisher量表 改良Fisher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8、2.63、2.09、2.54,P=0.003、0.009、0.037、0.011)。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匿性腹膜转移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超声评分早期预测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与肺部超声评分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关的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2年2月17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包含1 645例新生儿。结果显示,日龄7 d时,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灵敏度为0.71(95%CI 0.64~0.77),特异度为0.83(95%CI 0.74~0.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 0.78~0.84)。日龄14 d时,灵敏度为0.64(95%CI 0.59~0.69),特异度为0.89(95%CI 0.72~0.9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95%CI 0.64~0.72)。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不是异质性的来源。结论肺部超声评分对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在患儿日龄7 d时预测价值更高,肺部超声评分对于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了一定参考。

  • 标签: 肺部超声评分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Meta分析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诊治的81例A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时的临床表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将AE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4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以及血液和脑脊液(CSF)检测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P<0.05),入院病情严重、精神行为异常、异常脑电图δ波和δ刷比例较高(P均<0.05)。2组间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载脂蛋白A1/B、Ca2+、Na+、阴离子间隙、CSF寡克隆带、CSF-IgG指数和血清抗体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病情严重(OR=1.816,95%CI 1.250~2.639,P=0.002)、血清降钙素原(OR=1.345,95%CI 1.008~1.794,P=0.044)、血清抗体滴度(OR=1.422,95%CI 1.071~1.888,P=0.015)、CSF-IgG指数(OR=1.802,95%CI 1.035~3.138,P=0.037)和阴离子间隙(OR=1.640,95%CI 1.191~2.259,P=0.002)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预测AE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 0.834~0.971),敏感度83.87%,特异度88.37%。结论入院病情严重、血清降钙素原、血清抗体滴度、CSF-IgG指数和阴离子间隙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脑炎 预后 危险因素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析2008年3月至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21例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慢阻肺患者(708例)及肺癌患者(438例)比较;比较肺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弥散功能,并分析弥散功能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的关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弥散功能对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结果慢阻肺合并肺癌组男性占比、吸烟比例及吸烟指数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年龄高于肺癌组,体质量指数低于慢阻肺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鳞癌占比高,肺癌组腺癌占比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肿瘤最大直径、侵犯大气道及肺动脉受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阻肺合并肺癌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残气量及残/总比、肺功能GOLD分级与慢阻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肺癌组比较,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显著降低,残气量、残/总比增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弥散功能低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不同程度弥散功能下降者占比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弥散功能越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及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吸烟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散功能重度下降组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癌风险是弥散功能正常组的2.771倍(95%CI:1.211~6.338,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预测慢阻肺合并肺癌的最佳阈值分别为7.12 mmol·min-1·kPa-1、87.95%、1.24 mmol·min-1·kPa-1·L-1、101.2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5.6%、46.8%,62.5%、60.2%,49.2%、73.6%,64.8%、58.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3、0.651、0.647,以DLCO%pred预测作用最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联合DLCO、DLCO%pred、DLCO/VA及DLCO/VA%pre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6、0.651、0.6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5.4%、76.7%,76.2%、47.0%,52.0%、71.6%,64.4%、59.5%。结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有关,对慢阻肺患者合并肺癌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弥散功能 预测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降钙素原(PCT)预测川崎病儿童伴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辽阳市中心医院诊断川崎病儿童124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肺部感染例48例(观察组)和无肺部感染76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LR和PCT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NLR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NLR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但治疗后2组血清NLR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LR和PCT水平是川崎病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治疗前血清NLR和PCT水平及两项联合预测川崎病伴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7和0.90(P值均<0.05)。结论川崎病儿童伴肺部感染血清NLR和PCT水平升高,对预测肺部感染有较好的价值。该研究创新点是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川崎病和肺部感染,以及识别川崎病伴肺部感染提供了重要敏感性生化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操作价值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降钙素原 肺部感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latelet-albumin-bilirubin,PALBI)评分对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并接受肝移植治疗102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Kaplan-Meier法、单因素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PALBI评分对肝癌受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及肝癌受者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PALBI评分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3.82,约登指数为0.317,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以PALBI截断值-3.82为界分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PALBI组(78例)和高水平PALBI组(24例)术后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9%比50.0%,26.9%比62.5%,29.5%比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是否符合米兰标准、AFP水平、有无微血管侵犯、有无门静脉癌栓、PALBI评分与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是否符合米兰标准、甲胎蛋白水平及PALBI评分是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PALBI评分对于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肝癌受者移植术前PALBI评分≥-3.82时,术后肿瘤复发率相对较高。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联合病耻感评定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病程<48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9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将HAMD-24评分>7分的患者纳入PSD组(n=58),HAMD-24评分≤7分的患者纳入非PSD组(n=101)。2组患者均于入组后次日进行血清皮质醇检测和病耻感评定[采用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8(SSCI-8)],HAMD-24评定由1名神经内科医师在2组患者病程3个月时(随访时)完成。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皮质醇和病耻感与抑郁程度相关性,使用观测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比较血清皮质醇联合病耻感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PSD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病耻感分别为13.45(10.03,16.5)ug/dl和21(15,24)分,均明显高于非P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耻感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r=0.556,P<0.01),血清皮质醇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r=0.423,P<0.01)。病耻感、血清皮质醇以及二者联合预测PS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742、0.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耻感、血清皮质醇以及二者联合曲线下面积进行Z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联合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病耻感和血清皮质醇单一指标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耻感、血清皮质醇均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3个月内发生的PSD有一定预测意义,血清皮质醇联合病耻感对PSD的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脑梗死 脑卒中后抑郁 血清皮质醇 病耻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AT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就诊的sICH患者93例,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34例)和预后不良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T评分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AT评分对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收缩压、白细胞计数、高血压病并发症、急诊BAT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OR=1.024,95%CI:1.002~1.046,P=0.035)、急诊BAT评分(OR=2.640,95%CI:1.445~4.825,P=0.002)可准确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ROC曲线分析显示,BAT评分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792,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76.5%,收缩压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01,敏感度为55.2%,特异度为88.2%,BAT评分联合收缩压预测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35。结论BAT评分、入院收缩压能更准确地预测s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二者联合预测s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效能更高。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急诊 BAT评分 收缩压 ROC曲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早期动态变化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住EICU后28 d的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及临床数据,筛选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血小板变化量(ΔPLT)在脓毒症预后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549例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184例,存活365例,28 d病死率33.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等慢性疾病和肿瘤者更多,简化急性生理学Ⅱ评分(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尿素氮指标更高,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指标更低,PLT d1~d5更低,ΔPLT d2~ΔPLT d5的数值降低更明显,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OR=4.167,95%CI:1.769~9.815,P<0.001)、恶性肿瘤(OR=1.815,95%CI:1.034~3.817,P=0.038)、SAPS-Ⅱ评分(OR=1.071,95%CI:1.046~1.096,P<0.001)、SOFA评分(OR=1.060,95%CI:1.001~1.021,P=0.041)、PLR值(OR=1.001,95%CI:1.001~1.002,P<0.00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LT d1(OR=0.996,95%CI:0.995~0.998,P<0.001)为预后较好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APS-Ⅱ评分、SOFA评分能够预测ICU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情况,以SAPS-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26)。ΔPLT d4的AUC(0.678)大于其余时间点,其最佳临界值为-26.5×109/L时,敏感度为57.8%,特异度为71.7%。结论早期PLT动态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脓毒症 血小板计数 动态变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id-regional proadrenomedullin, MR-proADM)对低风险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将患者按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分分为低风险组(SOFA≤7分)和中高风险组(SOFA>7分),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分析低风险组和中高风险组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MR-proADM、C反应蛋白、乳酸(lactic acid, Lac)、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及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评分对各组预后的预测能力。并比较低风险组中MR-proADM浓度不同患者的预后。结果共纳入205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为41.0%(84/205)。两组间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急性肾损伤、血管活性药物使用、Lac、IL-6、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模型显示在低风险组中,年龄、MR-proADM、机械通气、IL-6和APACHEⅡ评分是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在中高风险组中,MR-proADM、Lac、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各组中,MR-proADM对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P<0.001)。尤其在低风险患者中,MR-proADM对患者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指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MR-proADM>2.53 nmol/L比MR-proADM≤2.53 nmol/L的患者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风险组中,如果MR-proADM>2.53 nmol/L,患者的病死率由7.8%上升至58.2%。结论MR-proADM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且MR-proADM能早期识别低风险患者的不良预后。

  • 标签: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 低风险 早期识别 脓毒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CT检查的输尿管结石相关参数在预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疗效中的临床价值,并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ESWL治疗的5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体表距离(SSD)、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结石HU值、结石处输尿管壁厚度(UWT)、肾积水分级等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参数与ESWL疗效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参数对ESWL疗效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SWL一次治疗成功率与输尿管结石的结石直径(P=0.002)、结石CT值(P=0.002)和肾积水分级(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701)、性别(P=0.931)、SSD(P=0.080)、结石位置(P>0.050)和UWT(P=0.776)无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为SFR。该模型SF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72.0%。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疗效预测模型SFR可以为ESWL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碎石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是小体积泌尿系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成功率低于其他治疗选择,为了避免延误治疗、降低治疗费用,术前预测碎石成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T平扫作为诊断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检查方式之一。近年来,关于其对ESWL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诸多有价值预测指标,本文现对已报道的预测指标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尿路结石 肾结石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碎石术 体外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