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抽取7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依循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护理、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两组结局。结果:观察组护理2周、3周、4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脑出血 常规康复护理 预见性护理程序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之间到我院治疗的所有脑卒中患者选取了其中117例,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干预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增加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以及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量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神经内科护理运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帮助患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现象的发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评分。方法:以简单随机法抽选出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参与研究,从中随机选择80例,根据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取常规急诊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2组患者急救效果、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诊时间、确诊时间、接受溶栓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并改善患者病情,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10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盲目随机法设计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神经内科护理专项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为(7.9±2.6)分,对照组为(10.6±2.2)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生活质量的调研中,观察组各个项目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神经内科护理方案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指标和神经功能指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MDA、NSE和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降低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标签: 血塞通注射液 脑梗塞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从我院脑血栓疾病科室中,选取80例患者,患者根据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内我院接诊的脑血栓患者中选取。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人数40人。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脑血栓治疗方法,给予阿司匹林用药。实验组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给药时,采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共同用药的治疗方法。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持续用药半年后,通过颈动脉超声来对患者斑块面积进行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面积差异。通过对脑卒中量表来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判断。结果:对比斑块面积减少程度,实验组明显比参照组的面积减少更多,通过治疗,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减低程度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脑卒中量表评分中,实验组的评分要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项药物的联合使用,有利于脑血栓患者的质量,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并且能够改善神经缺损,更有利于临床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A组29例脑卒中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B组3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内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两组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康复有效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给予神经内科护理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 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护理有效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108 例脑卒中患者 , 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 各 54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 85.19% 低于观察组的 98.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3月-2021年1月收治1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神经内科护理。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显著,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优,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加强神经内科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106例脑血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 标签: 脑血栓 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 联合治疗 神经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时间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7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A组(36例,常规护理)、B组(36例,时间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对比2种不同护理方案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护理后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ADL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X2=5.063,P<0.05)结论 对脑梗塞患者应用时间护理+常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梗塞 时间护理 常规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本科接诊脑卒中病人(n=74)。试验组采取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康复效果: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用神经内科护理,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康复效果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价值 脑卒中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患者分别应用神经内科护理和常规护理,文中简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均有现在改善,护理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能增进脑卒中患者康复,进而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助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2022年6月~2023年6月以随机数表将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各37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结果 B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7.85±1.18分)少于A组(10.01±1.43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60.21±5.41分)及康复效果(94.59%)均高于A组(53.17±4.79分、75.68%),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改善作用,能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 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方法 108例脑卒中患者,以入院单双号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85.19%低于观察组的9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社会功能、躯体角色、生命力、心理健康及情感状况评分分别为(79.28±2.73)、(76.27±4.93)、(79.49±4.18)、(78.48±4.63)、(79.49±4.43)分均低于观察组的(81.07±2.45)、(78.38±4.16)、(82.13±6.27)、(80.48±4.57)、(81.84±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9±2.15)低于对照组的(9.0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效果较好,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护理 脑卒中康复效果 神经功能缺损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们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足内侧静脉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4例21指。缺损面积为1.8 cm×0.6 cm~2.9 cm×2.1 cm,皮瓣设计至少含1条隐神经足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神经皮支,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或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1指皮瓣全部存活。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2例手指出现瘢痕屈曲挛缩畸形,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60°。术后随访4~22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两点分辨觉为6.0~8.0 mm,平均6.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主动活动度:优16指,良3指,可2指。皮瓣感觉功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1954)评定:S4 15指,S3 5指,S2 1指。结论带感觉足内侧静脉皮瓣外观、质地接近手指,能修复受损的神经,重建末节指腹的感觉及功能,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神经 静脉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指掌侧固有动脉、足趾跖侧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取第2足趾趾腹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吻合足趾跖侧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足趾及手指指掌侧固有动脉,缝接趾-指神经,皮瓣大小0.8 cm×0.5 cm~1.0 cm×1.2 cm。供区手术创伤较小,足趾创面一期缝合。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9个月,2例采用微信随访,9例通过电话随访,4例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弹性较好,3个月后部分患者触觉恢复,4~6个月后痛觉部分恢复,足部供区外形较好,行走正常。结论吻合掌侧静脉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用解剖指背侧静脉,足趾可直接缝合,供区损伤小,手术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趾腹皮瓣 手外伤 指腹缺损 第2足趾 移植
  • 简介:2005年6月,我科收治1例因车祸致开放伤,右腹股沟区皮肤缺损约25cm×30cm大小,股四头肌挫伤断裂,股动脉、股静脉断裂缺损长约15cm,股神经断裂缺损约20cm的病人,手术取双侧小隐静脉、腓肠冲经修复右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及康复训练介绍如下。

  • 标签: 缺损修复术 股静脉断裂 右股动脉 康复训练 神经断裂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