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试验疗效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早期修复序列治疗是否对上颌骨缺损患者的口腔功能以及相关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牙科确诊为上颌骨缺损的患者40例,随机将40例的上颌骨缺损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20人。对一组上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常规模式下的治疗,称之为对照组。另一组上颌骨缺损患者则通过早期修复序列治疗进行对比,称之为治疗组。结果对临床治疗中上颌骨缺损患者的疗效情况予以0~100分制的分数进行评定。可以发现,早期修复序列治疗对上颌骨缺损患者的面容恢复质量、语言质量以及进餐质量的三项数据的恢复评分上,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模式下的上颌骨缺损患者,并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结论早期修复序列治疗,在治疗上颌骨缺损患者的口腔功能上比之常规治疗模式有着更显著的疗效,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上颌缺损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能够在上颌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进行广泛的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修复序列 上颌骨缺损 口腔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在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对收治的12例13指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足趾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手指及足趾的皮下静脉,趾腓侧皮瓣12指,第2趾胫侧皮瓣1指,足趾皮瓣切取面积大小为2.0 cm×2.0 cm~4.0 cm×3.5 cm。所有皮瓣均吻合1条动脉、2条静脉,3指吻合2条指背侧静脉,10指吻合1条指背侧静脉与1条指掌侧静脉。足趾皮瓣供区取小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手指及足趾伤口愈合情况、手指皮瓣成活情况、足趾植皮成活情况、手指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结果12例13指足趾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所有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指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足趾供区植皮成活好,少量瘢痕增生,手指皮瓣TPD 6~9 mm,平均7.6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能减少手术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足趾皮瓣 手电筒 透光 静脉 手指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患儿男,3个月龄,体质量3.7 kg,入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给予牛心包补片行修补手术,术后6 d行心肺复苏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术后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考虑血栓栓塞,给予相应治疗。术后监护室滞留27 d,住院46 d。出院前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出院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颈内静脉内径正常,管腔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回声,出院8 d因呼吸费力收入普通儿科重症监护室,终因呼吸衰竭监护人放弃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上腔静脉 血栓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院接受48例(63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术后随访4年,访问率95%,63条肢体术后随访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良好者57条,占随访病例的90.5%;患肢轻度肿胀6条,占随访病例的9.5%。总结资料探讨了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结果表明,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效果确切。

  • 标签: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股浅静脉戴戒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近吻合口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头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头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内瘘VJAS发生率及内瘘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内瘘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内瘘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内瘘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内瘘VJAS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58例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组成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诊断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股浅静脉内径、腘静脉内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静脉瓣反流部位来看,观察组Valsalva’s动作、平静呼吸数据在股浅静脉瓣、腘静脉瓣、双瓣反流上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的推广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诊断成功率,该种诊断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多普勒超声诊断 研究
  • 简介:<正>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venousinsufficiency,CVI)是一组由静脉逆流引起的下肢静脉系统持续性高压为特征的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到后期可引发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皮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和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多种静脉疾病均可导致CVI,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按解剖范围可分为浅、深和交通静脉3个系统;多见于

  • 标签: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大隐静脉 激光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肿胀 高位结扎
  • 简介: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其解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透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我院近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进行人工动-静脉内瘘检查,观察内瘘血管内血流通畅情况,有无血栓形成及狭窄,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相应的临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 动-静脉内瘘 临床价值 终末期肾脏疾病 血管通路 动力学改变
  • 简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venousinsufficiency,CVI),又称血液反流性病变,包括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后者发病率较低,临床上较少见,因此通常意义上的CVI是指前者。下肢CVI是最常见的周围静脉血管性疾病,发病率高,多见于肥胖者、妊娠期妇女、从事长久站立工作者及体力劳动者。根据临床病因病理生理解剖分类系统CEAP分类法,将CVI分为6级。

  • 标签: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微创治疗
  • 简介:患者男,34岁。因纳差,乏力伴尿量减少2d,于2006年8月21日入院。4d前因生殖器疱疹在当地诊所予以阿昔洛韦0.7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次日下午出现双侧腰部疼痛、查尿蛋白㈩,疑为药物所致遂停止使用阿昔洛韦。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尿量约为400m1。第4天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T36.7℃,P80次/min,R20次/min,BP130/100mmHg。双肾区有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平素体健,否认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史。Cr424μmol/L,BUN11.54mmol/L,尿酸(UA)445μmol/L,COzCP22mmol/L;尿沉渣:RBC1.2×10^5个/ml,均一型,WBC4-5个/HP。血、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B超检查:双肾大小正常,皮质回声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药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嘱患者卧床休息,予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蛋白质饮食,

  • 标签: 急性肾功能衰竭 阿昔洛韦 静脉滴注 5%葡萄糖注射液 电解质平衡 尿量减少
  • 简介:<正>在运动训练中,必然涉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长时间工作项目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肝脏功能的变化和反应更为强烈。可是,临床上对于肝脏功能的检查,用血量较多,又必须从静脉取血。这就限制了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考虑到各种肝脏疾病都伴有糖代谢障碍。为此,我们改用耳垂血,改良了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正常人、肝病可疑者和医院确诊的住院肝病患者对照试验,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肝脏功能 肝病患者 葡萄糖耐量试验 受试者 异常型 注射时间
  • 简介:摘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日趋发展完善,透析龄的延长,透析人群中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血管钙化的患者越来越多,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深静脉留置导管在临床使用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易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导管相关的并发症,从而会导致患者出现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现象。

  • 标签: 血液透析 深静脉长期留置 导管功能 不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结合功能锻炼操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神经内科置入PICC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栓预防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得分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栓预防知识得分为(8.39±1.35)分,血栓预防信念得分为(6.88±1.14)分,血栓预防行为得分为(13.12±1.48)分;对照组的血栓预防知识得分为(6.73±1.23)分,血栓预防信念得分为(5.28±0.98)分,血栓预防行为得分为(10.26±1.61)分。观察组患者血栓预防知信行得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t=5.820、6.815、8.374,均P<0.05);干预后2周,对照组DVT发生9例(21.95%),观察组DVT发生1例(2.44%);干预后4周,对照组DVT发生11例(26.83%),观察组DVT发生2例(4.76%)。干预后2周和干预后4周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置入PICC的患者而言,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结合功能锻炼操的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血栓预防知信行水平,显著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并能优化护理质量,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导管插入术,外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健康教育 自体锻炼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8.09~2010.10月间收治的62例(70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61条)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恢复满意;3例(5条)术后症状减轻;2例(3条)术后无改善;1例(1条)术后肿胀加剧,经彩超证实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4.3%(66/7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4%(1/70)。结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对重度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术式。

  • 标签: 深静脉 瓣膜功能不全 瓣膜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在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18例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CVVH治疗与护理,患者的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症状迅速得到控制,血钾、肌酐、尿素氮等异常指标均下降至正常范围,而18例患者均无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在CVVH治疗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维持水、电解质及血容量平衡的同时注意维护血滤管路的通畅,加强心理护理与营养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心脏手术 急性肾功能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足背为供区的静脉皮瓣修复手背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收治16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2.0 cm×4.0 cm~4.0 cm×8.0 cm。其中2例清洁伤口急诊行皮瓣修复;余14例行急诊一期负压吸引,一周后创面清洁行二期足背超薄静脉皮瓣附带足背神经游离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13例顺利存活,3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除3例皮瓣部分瘢痕愈合外,其余皮瓣外观平滑,无臃肿。13例患手掌指关节屈曲达到90°~100°,3例为50°~65°。仅2例患侧腕关节活动较健侧差,约受限10°~20°,其余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足背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背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可靠的修复方案之一,避免了传统皮瓣外观臃肿现象,能够满足手背所需的皮肤弹性。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静脉动脉化 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