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方法: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我们选取了6家医院进行了研究,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该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该模式可提高感染控制策略和操作流程,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并改善患者安全。此外,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管理模式还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和培训水平,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值得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循环管理模式 消毒供应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功能与非酶抗氧化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将本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及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健康体检人群分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及非酶抗氧化物检查,对其进行比较,并分析认知功能总应答数与非酶抗氧化物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各项DBIL、TBIL、ALB、UA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总应答数评分与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胆红素、总胆红素和尿酸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关,非酶抗氧化物的水平浓度降低可能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非酶抗氧化物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恢复的护理措施。方法 抽选在我院进行手术的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0.00%、60.00%,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0%、24.00%,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髋部骨折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胆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肝胆外科患者平均分入参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常规护理+原因分析后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期间对肝胆外科护理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肝胆外科 护理质量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胆道外科“T管”引流术中实施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于胆道外科中选取76例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中就医,均需行“T管”引流术治疗,符合实验参与条件。与此同时,对7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统计比较,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发生率7.89%,对照组中则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8.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经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后确认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胆道外科“T管”护理中实施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胆道外科 “T管”护理 三色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麻苏醒期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1-2022.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66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心理状态的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观察组护理后两项评分明显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躁动的为2例,占比6.06%,明显比对照组的30.30%低(P<0.5)。结论:全麻苏醒期患者护理中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避免出现躁动,值得借鉴。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全麻苏醒期 心理状况 躁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路径在拒绝母乳喂养产妇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按照每组4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比较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与母乳喂养依从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依从率也更高。结论:对于拒绝母乳喂养产妇,采取健康教育路径能够将母乳喂养情况改善,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母乳喂养成功率高。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母乳喂养 产妇
  • 简介:摘要:从埋设于地下沟渠的焊接构件采用后充气式氧气保护焊接造成的窒息伤亡事故,核压力容器制造厂近年来从焊接人员体检中发现的各类职业病入手,探讨了焊接职业危害的产生原因,并就焊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工人劳动强度,改进焊接工艺,监测和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保护,严格规范焊接工艺,从而形成了通过增强职工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分类风险、制定管理方法来提高职工健康卫生水平的防治途径。合理使用安全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止焊工的职业健康问题。

  • 标签: 核电施工现场 典型焊接事故 职业健康 防治
  • 简介:摘要:从地坑管道安装焊工使用背部充氩气保护焊方式窒息死亡事故、核压力容器制造厂16名焊工体检发现的各种职业病入手,对焊接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焊接过程分析了焊接过程中由于高温所产生有害气体及烟尘对人体的职业伤害、未辨识环境的安全作业条件造成的危害、管理重视不足的危害,提出了注重劳动强度改善、优化焊接工艺、监测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实现个人预防及医疗防护、严格焊接工艺纪律,形成通过提升职业健康意识、分析隐患、采取治理措施来保证职业健康卫生的防治方法。正确应用安全管控方法可有效预防焊工发生职业卫生事故。

  • 标签: 核电工程现场 典型焊接事件 职业卫生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病床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其基础上实施家庭病床综合护理。对比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示出了明显差异,观察组各方面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家庭病床综合护理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与ICU(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接受胃肠营养干预的ICU危重患者。共纳入了200例ICU危重患者,其中100例在ICU入住后的48小时内开始胃肠营养干预,另外100例在ICU入住后48小时后才开始胃肠营养干预。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是指在ICU入住后的48小时内开始胃肠营养支持,而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是指在ICU入住后48小时后才开始胃肠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2±2.3天,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5±3.1天。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平均ICU滞留时间为5.8±1.2天,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平均ICU滞留时间为7.3±1.5天。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病死率为3%,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病死率为1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与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有正向关联。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晚期胃肠营养干预组。此外,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低。因此,对于ICU危重患者,早期胃肠营养干预可以改善预后,并降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并发症和病死率。

  • 标签: ICU危重患者 早期胃肠营养 干预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危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d内进行超声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基于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吸烟等危险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无一致性信号,可见低、强、强弱不等回声信号。超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2.86%(22/28),CT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阴性预测值为95.45%(21/22)。两组数据有良好一致性,Kappa值为0.8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高血脂、糖尿病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提示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均可应用于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中,且高血脂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需通过合理调控血脂水平,指导合理饮食以及规律生活等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或其他血管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胆道外科“T管”引流术中实施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于胆道外科中选取76例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中就医,均需行“T管”引流术治疗,符合实验参与条件。与此同时,对7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统计比较,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发生率7.89%,对照组中则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8.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经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后确认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胆道外科“T管”护理中实施三色卡“T管”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胆道外科 “T管”护理 三色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用药,为其构建一条有效、安全的静脉给药通道,既可减轻反复实施静脉穿刺的疼痛,又可赢取宝贵的临床抢救时间,促使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PICC导管是指由外周静脉实施穿刺和插管,将尖端定位在上腔静脉的一种导管。然而PICC留置时间长,相关并发症会影响导管使用时长,不利于患者治疗。为此,应充分做好PICC导管在临床应用和护理。

  • 标签: PICC导管 重症监护室 应用观察
  • 简介:摘要:该论文研究了患者安全与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通过对患者安全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患者安全与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安全与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机构的患者安全水平,降低患者的风险和损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 标签: 患者安全 护理风险管理 体系建设 应用研究 医疗机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和神经损伤标记物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P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急诊行体外循环(CPB)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57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质量58.0~9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术中以近红外光谱仪(NIRS)连续监测患者双侧rS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CPB开始即刻(T2)、CPB结束时(T3)、术毕(T4)、转出ICU时(T5)、术后1天(T6)、2天(T7)和3天(T8)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测定血清中神经损伤标志物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术后3天随访,评估PND的发生情况,比较PND组和无PND (NPND)组患者术中rScO2值和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浓度的变化,分析PN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术中rScO2和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相关性。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3例患者因术后接受二次手术、二次气管内插管和ECMO(各1例)被剔除出该研究。术后3天12例(22.2%)发生PND(PND组),42例(77.8%)未发生PND(NPND组)。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CPB中平均动脉压最小值、CPB中rScO2最小值明显降低(P<0.05),CPB中动脉-脑氧饱和度差(da-rScO2)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CPB中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rScO2<0.4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40持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T2~T8时,与NPND组比较,PND组血清学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P=0.033)、CPB过程中rScO2<0.40持续时间(P=0.007)和CPB过程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P=0.001)是发生PND的危险因素。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ICU滞留、术后住院天数和PND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医疗费用显著增加(P<0.05)。结论CPB过程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rScO2<0.40持续时间和da-rScO2>0.50持续时间是CPB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发生PND的危险因素。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的显著升高与PND的发生有关。PND的发生对患者早期临床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脑氧饱和度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损伤标记物 神经系统并发症